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2分)1.自我中心语言P103答: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同伴关系P115答: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亲社会行为P121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4.自我中心语言P103 答:同第1 题。
5.依恋答: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6.移情答: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23分)1.(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P1692.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P1293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4.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P149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P100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P127-P1287.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9.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和(问题与回答)。
10.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P13511.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P1011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P1241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4.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P15315.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P10316.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P16017.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P8619.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P1012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P107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 答: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2.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答:儿童在音乐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
3.它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P128 答: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有以下五点:(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
(3)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5)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P123-P124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宗传播媒介等。
(2)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景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
(3)移情,通过对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4)强化,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使儿童在了解了被强化行为的价值结果后,增强原来行为发生的频率,从而巩固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5.玩具及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答: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的玩具,儿童之间更容易起冲突。
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
但儿童较长时间收看电视节目,自主活动时间减少,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会阻碍儿童思维的活动,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另外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甚至儿童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这样的反社会行为。
但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而是与媒体宣传的适宜性及家长调控的有效性有关,如对儿童看电视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
6.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答:一个儿童在教室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米勒发现教师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小题3分,共9分)1.试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
P154-P160答: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如下:(1)兴趣指引。
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2)注意力集中。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组织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丰富。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游戏中他们能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以及体验到那种战胜恐惧和不安的快乐。
(4)自由性。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没有很多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此外游戏中儿童不用担心需要实现什么目的,游戏没有目标压力。
(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
当游戏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
在游戏中适时地进行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从而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6)人与人(物)的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特别是在社会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中是非常普遍的。
当孩子们需要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分配角色,这时就需要协商和交流;当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他们需在商量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还会发生人与物的交流,比如在独自游戏中需要与玩具进行交流。
(7)各方面能力的延伸。
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2.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P113-P114答: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
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3.试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P115-P116答: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1)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皮亚杰论认为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米切尔和他的同事则认为,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才能认知到他人的意愿、需要、情感,逐渐认识到他人的特征同时确定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交往过程中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处理与其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儿童对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惑与烦闹,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
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 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P118-P120答: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等。
行为特征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表现。
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而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比较笨拙和不明智的,他们尝试加入群体活动那个,但是往往被令人讨厌的特征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害羞,他们大多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现自己。
该案例中的琳琳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虽然她认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认和琳琳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