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和做法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和做法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和做法
六年级组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语文
低年段:教师先尝试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重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方法一般让学生先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把生字读准。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

因而又形成了低年级的子课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而在预习课文时,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

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中年段:中年段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中年段“段”的教学重点以及向高年级语文学习过渡的需要,在低年段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在读通顺、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能预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有选择地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尝试画出重点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等。

高年段:预习的要求在中年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文读熟,把生字词解决(学生已经有这个能力了),能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另外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布局谋篇上,写作顺序上作一些思考,一般课后的思考题要渗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重难点。

预习中要让学生关注这些思考题,读后想一想,做一做,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应尝试在书上空白处有针对性地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是针对某个词、某句话、某段文字,或全文的感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在新课标中对高年段的学生有相关要求。

具体做法: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由老师印发,低年级可以使用预习卡。

3、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课前看学生的预习记录、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课内提问检查等。

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下一次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数学
1、读: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

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2、想: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习惯死记硬背,这很不好,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的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在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
的掌握。

3、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4、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