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山大学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计划

2015中山大学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计划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5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能从事数据分析、科学计算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与维护、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社
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与统计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
掌握数学和统计科学的思想方法;
3.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熟悉现代数据分析的主要理论、
方法与技巧;能够面向现代商业、金融、企业数据分析,基于数学理论
与统计知识分析建模,运用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科学计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能够初步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
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在专业领域
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在团队
中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作用的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 能熟练阅读本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
野,具备初步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本专业学制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基础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基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
六、专业核心课程
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实验、数理统计、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数值计算方法、微分方程及数值解
七、专业特色课程
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现代统计方法与计算、大数据导论、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复变函数、数学建模、高级编程技术、高性能计算基础、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软件工程导论、数字图像处理、图论及其应用
八、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见附表1)
九、专业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见附表2)
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含实验)一览表(见附表3)
十一、辅修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4)
附表1
附表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
填写说明:
(1)公必课、专必课根据该专业设置的课程填写每学期学分学时,专选课分专业设置课程学分和建议学生修读学分两栏填写;公选课的学分、学时不需分学期列出。

(2)每学期的总学分、总学时仅包含公必课、专必课和专选课(建议修读)的学分、学时,公选课不计入;表格最后一行公必、专必、专选(建议修读)、公选的合计学分应与相应课程类别毕业学分要求相等。

(3)此表以学制四年为例,学制超过四年的,请自行添加行数。

附表3
填写说明:
(1)此表所填课程即毕业总学分中实践教学学分所含课程,其中必修23学分,选修13学分。

(2)课程类型包括以下几种:♊独立设置的实验,指不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理论+实验,指包含实验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部分各有一定学分学时的课程;♌集中性实践,指独立设置、集中实施的实践课程,如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等课程;④分散性实践,指独立设置、分散在学期内多个时段实施的实践课程;⑤理论+实践,指包含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部分各有一定学分学时的的课程;⑥其他。

附表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