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面系养护1.1桥面铺装1.1.1 一般规定1 桥面铺装包括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和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两类。
2 桥面发现病害应及时查明原因、判断是否由桥梁结构缺陷而产生,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修,对桥梁结构变形产生的病害应进行专项维修。
3 桥面铺装维修时,应避免损坏防水层。
采用铣刨机铣刨时,应严格控制铣刨深度,若铣刨后剩余的沥青混凝土厚度小于单层厚度,宜将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全厚度清除。
4 维修后的桥面横坡和纵坡,应满足排水要求。
5 桥面铺装增加厚度时应进行荷载验算。
6 架设在桥上的管线安全保护设施应完整、有效;线杆应安全、牢固;井盖应完好。
1.1.2 常见病害及维修对策1 沥青混凝土桥面病害沥青混凝土桥面常见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见表1.1.2-1。
表1.1.2-1沥青混凝土桥面常见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2 水泥混凝土桥面病害水泥混凝土桥面常见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见表1.1.2-2。
表1.1.2-2水泥混凝土桥面常见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1.1.3 日常维护1 桥面应保持桥面平整、清洁,排除积水,清除泥土、杂物、冰棱和积雪。
2 沥青混凝土桥面出现裂缝、拥包、车辙、泛油、松散、麻面、坑槽、推移等病害时,应及时处治。
当损坏面积较小时,可局部修补;损坏面积较大时,可将整跨铺装层凿除,重新铺装。
3 水泥混凝土桥面出现裂缝、碎裂、坑洞、起皮、脱落、磨损、露骨、磨光、翘曲、空鼓、啃边等病害时,应及时处理。
损坏面积较大时,应将原铺装整块或整跨凿除,重新铺装。
1.1.4 养护维修1 沥青混凝土桥面养护维修(1)沥青混凝土桥面的养护、病害处理和修补应按《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06)要求进行。
(2)沥青混凝土面层修补料(普通或改性热拌沥青混合料、改性乳化沥青等)的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等的相关规定。
(3)桥面修补凿边应整齐、垂直,其边线与路中线宜平行或垂直。
(4)沥青混凝土桥面层维修的灌缝料灌缝工艺、裂缝填缝工艺、坑槽修补工艺、铣刨罩面工艺应按照《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作业规程》(2011试行)的相关工艺实施。
(5)检查验收沥青混凝土桥面维修质量验收应符合表1.1.4-1要求表1.1.4-1沥青混凝土桥面维修质量验收标准2水泥混凝土桥面养护维修(1)灌缝修补①顺着裂缝扩宽成15~20mm的沟槽,槽深根据裂缝深度确定。
②用钢丝刷等清除缝内碎屑,用吸(吹)尘设备清净灰尘,并填入粒径3~6mm的清洁石屑。
若缝内潮湿,灌缝前可用喷灯或热喷枪吹缝干燥。
③根据选用的灌缝材料,按配比配制灌缝料,拌合均匀后,灌入扩缝内。
(2)表面修补①确定修补范围,划线并切割成顺桥方向的矩形,不得扰动完好部位。
切割深度不得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
②用风镐或液压镐将破损面混凝土全部凿除,并将底面凿平。
凿除过程中应避免损坏钢筋和防水层,凿补深度应满足桥面维修最小厚度。
③沿切缝内壁凿毛,清除松动的混凝土碎块及表面松动裸石后,用吹尘设备吹净槽内尘土。
④整理或更换钢筋网,并对钢筋表面进行除锈处理。
如发现钢筋网损坏应补筋,补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搭接或焊接均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钢筋网片采取电焊,焊接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5倍;采取绑接时,搭接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10倍。
钢筋网片的网格交叉点应绑扎牢固,或用点焊连接。
⑤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均匀涂刷混凝土界面胶(剂)。
⑥填铺混凝土:填铺料应采用快硬混凝土或其他专用修补料,浇筑的水泥混凝土宜为微膨胀混凝土,标号不得低于C40。
填铺后应及时振捣密实,抹平、压光、拉毛,并喷洒养护剂。
⑦养生:养生期间应进行围护,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0MPa后方可开放交通。
(3)啃边修补①划出啃边的施工范围,用混凝土切割机沿边线切成矩形,然后用风镐或液压镐将范围内的旧混凝土清除,清除深度不小于40mm。
②用吹尘设备将尘土、杂物吹干净。
③配置环氧树脂混凝土。
④将拌合好的环氧树脂混凝土,填入清理干净的病害处,捣实,抹平。
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放交通。
(4)检查验收水泥混凝土桥面维修质量验收应符合表1.1.4-2要求表1.1.4-2水泥混凝土桥面维修质量验收标准3 防水层维修、更换在桥面铺装维修时,当时间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快速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处理;当时间条件允许时,可采用下列方法维修、更换防水层。
(1)防水层维修、更换用防水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当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面层时,防水层应采用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等柔性防水材料;当采用水凝混凝土铺装面层时,宜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等刚性防水,严禁采用卷材防水。
②桥面防水层使用的涂料、卷材、胶粘剂及辅助材料应符合设计和环保要求。
③防水卷材及防水涂料的材料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道桥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JC/T974-2005)及《道桥用防水涂料》(JC/T975-2005)的要求。
防水材料的选用应满足施工环境的条件和工艺的可操作性要求。
④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的要求;水性渗透无机防水剂应符合行业标准《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JC/T1018-2006)的要求;砂浆、混凝土防水剂应符合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2008)的要求。
(2)防水层维修、更换施工作业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防水层严禁在雨天、雪天和5级(含)以上大风天气施工。
气温低于-5℃时不宜施工。
②各类防水材料的施工环境温度应符合表1.1.4-3.1的规定。
表1.1.4-3.1防水材料施工环境温度(3)基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基层面应将浆皮、浮灰、油污、杂物等清除干净;基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尖硬接茬、空鼓、开裂、起砂和脱皮等缺陷,阴、阳角处应按规定半径做成圆弧。
②基层混凝土的结构缝内应清理干净,结构缝内应嵌填密封材料。
嵌填的密封材料应粘结牢固、封闭防水,并应根据需要使用底层涂料。
③基层表面应干燥。
当防水材料为卷材及聚氨酯涂料时,基层混凝土的含水率应小于4%;当防水材料为聚合物改性沥青涂料和聚合物水泥涂料时,基层混凝土的含水率应小于10%。
(4)基层处理剂的涂刷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基层处理剂可用喷涂法或刷涂法进行施工作业,涂刷应均匀,覆盖完全,待其干燥后应及时进行防水层施工。
②喷涂基层处理剂前,应采用毛刷对桥面排水口、转角等处先行涂刷,再进行大面积喷涂。
③基层处理剂涂刷完毕后,其表面应进行保护,且应保持清洁。
涂刷范围内,严禁各种车辆行驶和人员踩踏。
④防水基层处理剂应根据防水层类型进行选用,其要求应符合表5.1.4-3.2的规定。
表1.1.4-3.2防水基层处理剂的选用要求续表1.1.4-3.2(5)防水卷材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①进场后应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卷材应与基层粘结牢固,各层卷材之间也应相互粘结牢固。
卷材铺贴应不皱不折。
②卷材防水层铺设前应对缘石、地袱、变形缝、雨水口等部位进行局部加强处理。
③铺设防水卷材时,任何区域的卷材不得多于3层,搭接接头应错开500mm以上,严禁沿道路宽度方向搭接形成通缝。
接头处卷材的搭接宽度沿卷材的长度方向应为150mm,沿卷材的宽度方向应为100mm。
④铺设防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应准确,不得扭曲、褶皱,卷材的展开方向应与车辆的运行方向一致,卷材应采用沿桥梁纵、横坡从低处向高处的方法铺设,顺流水方向搭接。
⑤当采用热熔法铺设防水卷材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 应采取措施保证均匀加热卷材,多头火焰加热器的喷嘴与卷材的距离应适中并以卷材表面熔融至开始流淌为度,防止烧熔胎体。
b 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卷材,滚铺时卷材上面应用滚筒均匀辊压,并应完全粘贴牢固,且不得出现气泡。
c 搭接缝部位应将热熔的改性沥青挤压溢出,溢出的改性沥青宽度应在10~20mm左右,并应均匀顺直封闭卷材的端面。
当接缝处的卷材有铝箔或矿物粒料时,应清除干净后再进行热熔和接缝处理。
⑥铺设自粘性防水卷材时应先将底面的隔离纸完全撕净。
⑦卷材厚度应按表5.1.4-3.3选用。
表1.1.4-3.3 卷材厚度(6)防水涂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防水涂料配料时,不得混入已固化或结块的涂料;道桥用聚氨酯类材料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混合均匀,已配成的多组份涂料应及时使用,严禁使用过期材料。
基层处理剂干燥后,方可涂防水涂料,铺贴胎体增强材料。
②防水涂料施工应先做好节点处理,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涂布。
转角及立面应按设计要求做细部增强处理,不得有削弱、断开、流淌和堆积现象。
③防水涂料宜多遍涂布。
防水涂料应保障固化时间,待涂布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可涂布后一遍涂料。
涂刷法施工防水涂料时,每遍涂刷的推进方向宜与前一遍相一致。
涂层厚度应均匀,表面应平整,其总厚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1.4-3.4的规定。
表1.1.4-3.4 防水涂料厚度及其他材料用量注:表中所列防水涂料厚度为含胎体增强材料的总厚度。
(7)防水层的养护和沥青混凝土摊铺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在铺设桥面沥青混凝土之前严禁车辆行驶和行人踩踏,并应对防水层进行保护,防止潮湿和污染。
②防水层上沥青混凝土的摊铺温度应与防水卷材的耐热温度相匹配。
涂料防水层上沥青混凝土的摊铺温度应低于防水涂料的耐热度。
(8)质量验收防水层维修、更换质量验收应符合表1.1.3-3.5的要求表1.1.3-3.5防水层维修、更换质量验收标准1.2伸缩装置1.2.1 一般规定1 伸缩装置应平整、直顺、伸缩自如,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有堵塞时应及时清除,出现渗漏、变形、开裂、行车有异常响声、跳车时应及时维修。
2 伸缩装置出现损坏而无法修复时,应选用原规格伸缩装置产品进行整体更换;选用其他类型(型号)伸缩装置产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型伸缩装置的伸缩量和承载能力应满足原设计要求,并应满足防水要求。
(2)当无伸缩装置设计资料时,应对伸缩量值进行重新计算,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的有关规定。
3 伸缩装置的更换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伸缩装置的安装宽度,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计算确定;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的有关规定。
安装放线时间,应选择在一天中温差变化最小的时间段内。
(2)应满足新伸缩缝的安装技术要求。
在安装连接点处,桥面板(梁)的锚固预埋件有缺损时,应打孔补植连接锚筋。
(3)伸缩装置在安装焊接时,连接筋与锚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焊接要求,严禁点焊连接。
(4)安装伸缩装置所使用的水泥混凝土保护带,其设计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但不得小于C40,且应具有早强性能;保护带宜采用钢纤维混凝土。
(5)应保证伸缩装置中间和梁头与桥台(梁端头)之间充分隔离、封闭,禁止混凝土碎块、渣土充填梁端空隙,应保证混凝土充满伸缩装置的型钢下部和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