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庄水韵
备:刘期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
在品读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次游周庄部分。
3、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3、在情境导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悟、小组讨论、填表竞赛等突破重点难点。
(三)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体会“韵”之所在。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周庄有代表性的画面。
2、情境导入:同学们,这是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我们会留下哪些美好的印象呢?让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表达出这几幅画中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河水,波光,小舟,虹桥,跳桥,吊脚楼,小桥流水人家,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走进周庄,也就有了各自眼里和心里的不同的周庄。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熟悉亲切的感觉,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情吧。
3、题目入手,理解“韵”之意义。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本文作者赵丽宏也是抓住了周庄的“水”来写的,但我们看到题目中的水是和韵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怎么理解“韵”呢?(水的情趣:风韵、韵味、韵律),原来作者是抓住了周庄的主要特征,那么周庄的水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播放配乐朗诵《周庄水韵》
要求:
(1)圈点勾勒出文中的美词美句,思考文章的结构。
(2)听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2、学生自读全文,圈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
(三)正音
斑斓(lán) 眩(xuàn)目晶莹(yíng) 参差(cēncī)谛(dì)听娴(xián)熟瞬(shùn)息璀璨(cuǐcàn)
(四)分析课文结构
梳理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述说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第4—6段)抒写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分别朗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1—3段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
②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
③作者对这样的印象作何评价?
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④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⑤“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⑥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明确: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到:游记处处扣题,紧紧围绕“水”字展开描述,无论是叙述周庄的总体印象,还是分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都无不与水有关。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二)研读课文
赏析文章第4—6段内容。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4—6段。
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明确:叙写三次去周庄的印象。
3、三次游历周庄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作者所抓住的景象特点也迥异。
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
示例(1):第一次,作者描写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讨论水墨画特有的韵味。
明确:一切的景观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
示例(2):第二次,作者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周庄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幅版画。
①讨论版画不同于水墨画的韵味。
明确: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
②比较而言,作者在叙写第二次到周庄时,较之于第一次的描述,用墨重了一些。
想想作者除了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什么?
明确: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③这种声响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融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它纯粹是天籁之音,是任何人为的乐音都无法比拟的。
④那么,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另一方面引出后文描写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⑤品味这部分内容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示例:“斑斑”、“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音韵的和谐美;“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有节奏的参差美。
示例(3):第三次,作者描写了春夜里节日的周庄。
①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的话,那么这部分的文字,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
明确:借助于河水。
②我们从绘画的角度了解了作者第一、二两次到周庄的主观印象分别是水墨画和版画,那么作者第三次到周庄,该是一种怎样的主观印象?
明确:流光溢彩的周庄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③想想作者又是从哪两个视角描写春日里节日的周庄的?
明确:一是仰看天上的情形,一是俯视河中的倒影。
④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样的感受呈现在读者的心里也是不一的。
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的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
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四)布置作业,知识的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思考其美在哪里。
2、背诵第二次游周庄部分
3、请以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题,,写一篇描写“所见所闻所感”的小短文(200字左右),采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