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爱好的行为也能是自由的,因为他可能是推动的,但原因却不一定是它。

爱好的推动的是现象,可能本质的原因是自由。

现象表现出都是偏好、信念等推动,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一定是他们。

认为他们是原因,只是可以解释行动,不是说原因肯定是它。

正是由于这复杂性,所以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表象的一切你都可以解释,但最终的原因是复杂,可能不是表面的。

一个行为表面是有动机,背后还有深层的真正动因。

导致与推动理性导致且推动的才是道德自由永恒行为能力,意志本来就在时间之外。

(独立于时间不用于永恒,永恒是一种确定性。

而独立于时间仅仅是一定否定,不是肯定。

)一直同时起作用,看何者占优势。

理性占优势则是自由,动机必然都是自然原因。

动因却是理性。

排除感性因素只是排除其影响,不能去掉,二者都是一起的。

不是理性导致,而是理性立法,法则规定意志,以致自由行动。

现象与物自身是两个世界吗?还是一体两面?那么经验性品格与知性品格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共同作用而产生。

直观离开概念则无法思考,概念离开直观则为空。

物自身是物之在其本身的样子,消极来说是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积极来说是有某种知性直观。

但是由于人没有这种直观,所以知性的概念也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直观与概念都无,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本体就消极来说的,现象背后的根据,没有感性直观。

先验对象是虚幻之物,是知性的一般对象,没有直观对应,所以是幻象,我们所知一切都是理性必然产生的东西,不适合做自然解释,但可做范导的使用,补充自然解释的不足,也可引导向深处研究。

同时也提供实践的利益,为道德树立必不可少的假设基础。

人是由理性者,所以必然意识到其有意志,有理性者必然产生自由的理念,意志只属于有理性,无理性之物依靠感性冲动而活动。

德性只属于有理性者,而德性来自自由,所以自由属于每个有理性者,所以自由是意志的属性。

自由=意志=有理性者各种不同的自由概念阿利森自由与道德律的循环论证,与失败的演绎,推翻了康德的各种试图打通的企图,独创了交互论或结合论。

从这种立场看,人的非道德的他律行为都是自由的,因为它同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出自主体的自发性,而后者尽管有抽象自律的动机,但效果上(即经验的实在性上)与却是与前者一样都符合自然因果律的。

但作者是结合论的立场,所以没有展开这个观点,而是折中为先验观念性模型的考虑,视为理性行为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象与物自身结合在一个理性行为者身上!!!!黑格尔辩证理解的趋势!道德律是一个理性的事实。

自由的理念也是一个事实,在第三批判中。

虽没有直观,不能在理论上证明。

但是它的实在性作为特种的因果性(其概念在理论上看将是一种超越),可以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法则、并据此在实际行动中因而在经验中得到阐明。

-----这是纯粹理性一切理念中唯一一个,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作是可知悉的东西一列。

自由和道德律哪个是更基本的事实。

值得研究!!康德本人是否摆脱了循环论证???相对来说没有争议的是:康德三大批判及相关论述中。

康德论述自由的核心是,先验自由的悬拟观念,这是一种明显的非决定论和非相容论的观念。

(要求独立于现象世界中的一切先行原因的规定。

)正是由于这先验的成分,才是经验主义者的绊脚石,和批判的道德学家理解最崇高的实践原则的关键。

但事实是,这太难理解,而且更为流行的是相容论。

(密尔,斯金纳等等)反对者反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权威观点是:把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区分运用于调和非决定论的自由观念和第二类比所认可的因果决定论的做法会导致无路可走的两难:一,自由处于某个永恒的本体领域,可以和自然因果性调和。

但是自由概念将会是无法理解,又对理解人的行为没有作用。

二,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那么自由的永恒的本体地位的概念和在受因果原则支配的自然领域内的不受限制的范围都必须摒弃。

伦理上的反驳:(黑格尔到伯纳斯。

威廉姆斯的批评者)反驳康德的自律或自由的论述。

这要求我们设想一个道德主体,能排除真实生活的人的一切利益关切和欲望,并且能够从对一抽象道德法则的尊重出发而行动。

一,由此会导致只有真正自律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并且我们可以对我们的不道德行为不负任何责任。

二,我们不可能排除一切关切和欲望。

三。

如果能做到自律,那么道德沉思就没什么用了,也没有什么能推动合乎义务的行为。

四。

将道德价值赋予这样的自律所推动的行为,实际上仅仅是赋予这类行为,与我们的各种基本道德直觉相反。

五。

只有这样来理解道德性的要求,才会赋予道德性需要先验自由这一假设以信任性。

那么一旦这样的理解被拒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付诸于这悬拟的观念。

最后,康德致力于建立道德律的有效性,并依此确立其独特的自由观念的努力存在很大苦难。

认识论基础:认识论哥白尼革命,以前主体符合客体,康德将其扭转为客体符合主体。

主体有一套先天认识结构(感性直观形式,知性范畴,理性理念),存在经验之先,一旦进行经验就直接运用这认识结构,所以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之在其本身,而只能认识主体感性直观之中的世界,(但是都是同一个物,程度不一样)只有上帝才能有知性直观可以认识物之在其本身,不受感性直观形式的束缚。

因为先天认识结构是先验所有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因为一切经验都必须经过这结构才产生,但是同时经验也限制在了现象,无法达到物之在其本身。

范畴加上图型与感性直观构成真知识,图型即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之间要有一个中介者,否则先验如何与经验作用呢?这个中介者就是图型,即范畴的时间化。

范畴超验应用于知性对象(知性对象即没有经验直观相对应的知性之一般对象)构成幻象。

物自体没有概念和直观可知,一无所知。

感性仅仅是接受性,接受物自体刺激产生直观形式中的杂多(时空中,连带时空形式本身都只是未整理之杂多)。

知性是自发的,其统觉于时空中进行初步整理(即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进行统一(时空中的相继的杂多),然后由想象力进行再生的综合,使杂多由短暂变成持久,以便下一步的知识的形成。

最后再生的直观杂多加上感性与知性二者的中介图型加上范畴进行第三部概念中辨认的综合,形成知识。

知性之本源统觉贯彻直观与范畴,统一经验。

统觉的统一性将杂多统一起来,没有统一性,一切经验将是杂乱而不可能。

一切表象背后都有其根据就是物自身,对于它我们一无所知。

范畴没有直观,就只有形式,一种统一性。

理性是推理的能力,具有最高统一性,(一个条件给出了,其无条件序列也给出了),统一知性杂多,达到无条件之最高的统一性,没有经验对象相符,作为构成性使用只能产生不可避免的先验幻想,分别是灵魂(主观思维的无条件的综合),宇宙(客观思维的无条件的综合)与上帝(一般思维的无条件的综合)。

但是理性能做范导性使用,即限制知识并引导人类追求无条件之完善。

理性在认识领域只能造成无法避免的幻象,唯有在实践领域才有合法的使用。

在这里,理性是在认识领域为先验观念性,在实践领域为实在性。

与感性与知性有区别,二者都是在接触经验为实在,离开经验为观念。

现象作为感性的对象,范畴对其有普遍必然性,自然因果性统治着它,没有任何例外。

在康德《纯批中》,它说道经验没有断裂,没跳跃,被统觉统一着,处于时空之相继中,是紧密连接的因果序列。

自由在其中没有位置。

而只有在先验理念中,才有自由的幻象,有自由的可能性,但是无法证明,只能设想存在着先验的自由,可以自发开始一个序列不受现象的影响,有自由因果性。

但是,这只是一种设想可能性,不是确定的知识。

无法认识,但确实可以知道。

实践自由:在人的实践中发现有道德行为的存在(或发现有自由的存在),这是没有人会否认的,而德性概念存在人的纯粹理性中,有普遍必然性,有理性者都拥有,现象中的道德价值来自于先天的德性中。

实践中,道德价值难以区分,合乎义务与出于义务混淆,而只有完全出于义务的才是道德的,任何主观偏好或爱好都会有损道德价值。

德性即善的意志的结果,善的意志即无条件的善的。

道德的行为,必须完全出于义务,义务即是由对法则的敬重而来的必然性。

出于义务,即是要排除所有主观爱好,达到无条件的起点,即仅仅出于善的意志。

排除了所有爱好,即排除了可能由遵守任何一条法则所带来的冲动,所以只剩下行动的普遍合法则性。

唯有这合法则性才能充当意志的原则,成为善的意志,即是绝对不能这样行事,除了我愿意我的准则果真成为普遍的法则。

法则相当于自然的规律,即具有普遍必然性。

准则即主观原则,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性者,纯粹理性中有德性,只有主观准则成为客观的法则才是真正完全道德的,符合德性概念的。

这准则就是,哪怕放弃所有偏好也要遵守这样一条法则。

即是意志要自己规定自己,不受主观偏好影响,以合法则性充当自己的原则,自己开始因果性。

意志的原则与理性法则(没有任何主观条件,无条件的使用所有理性存在者,客观原则在理性能够控制所有欲求能力,并且使用所有理性存在者即是实践法则)相同的意义上,理性等于意志,理性具有绝对的自发性,高于知性的自发性,追求无条件。

意志在自己开始因果性的意义上叫做意志自律,而由外力即异己的力量规定自己的意义上叫做意志他律。

自己开始因果性,摆脱主观偏好就是先验自由,所以意志自律又等于自由意志。

道德命令之所以是命令式因为人不仅有理性还有其对抗力量感性偏好,所以是命令,即绝对律令,是有理性者必须遵守的。

理性具有欲求能力,而意志就是行动能力,将理性法则向现象实践。

自由与自然不矛盾要以两个立场思考,在经验世界中,人必然是不自由的,有自然因果性统治。

但是经验世界背后有物自体世界,即知性世界,在这里,自由可以没障碍的存在,因为因果性是知性范畴,无法合法应用于知性世界,只能有经验的使用。

自由即摆脱感性,自发开始,而知性即有自发性,理性比知性更大的自发性,所以在知性世界中,人可以是自由的,以此,自由可以和自然和谐并存。

(主要就是人本身的二分,身心二分,一方面是感性的身体,一方面是灵魂,灵魂似乎可以有无限可能,两种品格造成自然与自由的矛盾,叔本华认为艺术与佛的空无可以使人自由,摆脱生存意志,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实践哲学的最终界限,理性总是不断后溯,永不停止。

这样就没有了存在着东西的必然性或者应当发生的事物的必然性(人不会满足于一直追求),除非有一条件作为根据,但是条件可以一直追溯,所以必须被迫假定无条件必然的东西(无条件的最高的综合,即自由),但却无法理解。

能找到这个无条件的东西就不错了,因为理性不会愿意以某一条件为根据,而要以无条件的东西为根据,所以道德命令式可以接受的,尽管不能理解其无条件必然性,但是理解其不可理解性,这就是达到人类理性边界的哲学所能公正要求的一切。

自由因果性因为直观,所以无法确定其为真,只是一种假设,可以确定的就是人们可以感知到自由的事实与道德律的事实。

自由因果性有逻辑的必然性,但是仅仅形式逻辑不能保证为真,不过不符合则必为假,所以其假设不矛盾,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在事实上不可确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