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康德所考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

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

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

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

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

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

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

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

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

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

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

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

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

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

每个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也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构成了康德自由理论的直接来源。

西方自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力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它们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强烈要求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栓桔,启蒙思潮影响,推行“开明专制”,使启蒙主义思想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创造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扬个性自由、实行人道主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对康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康德把前人对自由的理解分为感性的和知性的,认为前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是将感性和知性当作理性的全部进而产生了自然和自由的悖论。

但是这恰恰启发了康德彻底反思人的理性。

康德从先验的立场来消除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真正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自由思想不仅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而且贯穿其始终。

自由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三大批判”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由这一线索贯穿其中。

第一批判论证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第二批判论证了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第三批判通过反思判断力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进一步论证了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所论证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思想是站在人类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康德自由思想主要涉及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意志、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与理性这五对关系。

(一)自由与必然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问题。

康德认为,自由与必然分别属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自由与自然必然性完全不同。

必然性规律并不影响自由。

自由和必然可以相互独立地、互不影响地存在。

自由和必然能够同时为真,但却是就不同方面而言。

在现象世界中,人服从于机械因果必然性和自然的必然性。

而自由却属于理智世界,自然必然性规律的因果性仅与现象世界有关,自然的必然性不会影响理智世界的自由的存在,它不是作为现象,而是作为“自在之物”存在。

现象与物自体概念的提出消解了自由与必然的对立,这就使得一个人作为现象的自我时虽然是完全被决定的,但是作为本体自我时却是自由的。

这也同时证明了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反题的正确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与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很好地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为了论证自由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必须区分“现象”和“物自体”,这种区分是他的理论哲学的中心论题。

也可以说,他划分现象与物自体乃是区分了自然、自由两大领域,自由属于理智世界,他不受自然必然规律的制约,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中,而必然则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它发生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性,是必然存在的,是必然的结果。

自然必然性关涉到物,物是属于在时间中发生的现象领域的。

而自由的存在则关涉到人这一理性存在物的行为,它超越了现象世界,属于物自体或本体的领域。

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解决了人的自由与自然界中的必然之间的冲突,使人的自由不再受制于必然。

1.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2.自由与必然对立的解决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二)自由与意志意志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讨论意志概念时,有两层意义的‘意志’,一是Willkuer,一是Wille。

”Willkuer是通常所说的意志,即驱动个体行动的意愿,但这种意愿是任意的,没有受到规则的限制,是完全出自于感性的冲动,只是一种能够选择此种或彼种行为的过程,因此,经常被翻译成“任意的意志”(arbitrary will)。

任意的意志是受经验制约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依据对象之概念而给出原则,这原则是属于主体之自然的行动所给予,因此,此意志是不完全善的意志。

在任意意志下的自由是假的自由,而自由意志才是善的意志。

“意志概念两层含义相关到人的本性中的感性和理性。

”如果本性中感性的成分占据了主要位置,那人的意志便受感性的影响与控制,那这时的意志便为任意的意志,是不完全善的意志。

如果理性排除了经验与感性的影响而使意志成为一种理性的行为,那这时的意志即为善的意志,为自由的意志。

理性者意志的自我规律便使人获得了自由。

另一方面,作为自由本体的人,其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

只有意志是自由的,其行为才具有道德的可能性。

因为只有意志是自由的,人才有行动的选择能力和权力,如果一切都是必然的,人别无选择,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人只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也就没有道德和自由可言了。

1.任意意志的自由是假自由;2.自由意志是善的意志;3.自由是行为主体意志的自我规律(三)自由与责任责任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在康德看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说明责任,德性的力量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行为的必然性,根源于尊贵的人格,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是善良意志的体现。

”康德是以责任为中心来勾画他的伦理学的,康德的伦理学是责任伦理学的典范,这种伦理学认为先验的、纯粹的道德规律只有通过理性来支配我们的道德义务,责任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康德的责任观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

在康德的责任论中,自由是康德实践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由不仅是其道德自律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责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责任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由自由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道德法则,可见,康德的责任伦理观必须以理性为前提,责任就是对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而言,它也只有通过理性的途径才能实现。

承认自由的存在就必须同时承担责任,责任是自由存在和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

责任是人类所特有的概念,动物和自然界是无责任可言的,它们受自然因果规律的制约,一切都是必然的过程,它们不需要为其行为负责任。

“而人类则不同,他们既是感性现象的存在,也是理性本体的存在,他们懂得在因果规律之外,还有理性的自由规律;人的自由及对因果律的独立,就使得人必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承担行为所引起的后果。

”由于人的自由,其对自然因果律的独立就使得他对于自然界具有任意性,这种任意要以人的责任来约束,要对其自由的行为负责任。

这种约束是必要的,这是对作为自由存在者的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制约。

“责任概念的特点在于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必要性,或称为自我强制性和约束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责任,有了责任感,才使人的行为具有德性,具有了理性人的特征,才使人成为自由的人。

总之,自由的理性的人其行为是具有责任性的,责任使人成为自由的理性的人。

康德把人看成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性格的存在物,感性的人只是动物的存在,唯有理性的人才能把他提升于畜类之上;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决定于行为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来源于理性对感性的克服,来源于作为人的道德动机的善良意志和人的出于责任(ausPflicht)的行为。

康德提出责任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自然的奴役,使其内容纯粹从意志中引导出来,使人真正获得自由。

人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人作为完全被自然给予决定的同时,也被给予了关于自由的先验论证,人作为立法者,是一个既存在于理智世界、也存在于感性世界中的主体。

1.责任是自由存在和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2.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3.责任是对道德规律的敬重和爱好的摆脱,是人获得自由的前提(四)自由与道德自由与道德都是人之属性。

康德认为人作为道德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是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使用必须以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与遵循为基础;只有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