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摘要:自由是我们常谈常新的话题,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目标。
我们一直在为自由而奋斗。
康德的自由思想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的特色,由经验自由向实践自由迈进,讨论自由意志的实现过程。
而经典著作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影子,孙悟空向天法挑战,追求平等尊严,不受束缚。
本文我将具体阐述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并就此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关于自由的看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观反映的是西方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理念,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反天法、秩序,争自由平等则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由思想。
当两种自由碰撞时,我们如何用康德的自由观剖析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呢?
一、康德的自由观
自由,我们的意志体现,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和目标。
自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
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提出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
前人丰富的思想,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立足于人的本性,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并且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
中心———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
在他看来,自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自由选择, 即自由的任意:另一个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 即自由的意志。
基于自由概念,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提出了“自由的先验理念”,此时的自由缺乏实在性。
然后他通过自由的任意将先验自由过渡为实践自由,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到行动中去,自由成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拱心石。
他指出“你需要这样行为, 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 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 自由也就因此具有了实践的实在性。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发现自由的关键。
他指出:“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
康德的二律背反通过物的两重性而将必然与自由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避免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并且挽救自由,从消极的理论理性过渡到积极的实践理性。
康德认为自由是应当存在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它就存在于理性世界和理性者的道德活动之中。
如果我们把自由因果论和自然因果论看作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规定,那么就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单纯的选择力,而是自律,不是孤独的个人的能力,而是本身就有普遍性、社会性的实践理性原则。
道德性并非仅仅从经验上保障人的自由,自由也并非仅仅是衡量道德的标准,相反,
自由成了道德本身的内在先验原理,成了由自身逻辑地推出道德律的前提。
人内心有一种先天的道德法则,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它的规律。
对于普遍的道德法则而言,人人均是立法者,因而当人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时,实则是遵循自己理性所立之法,在这个意义上,人之自律即意味着自由。
自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他的自由观是对传统理性主义中自由的诠释,他将人的自由置于价值领域中,在超验基础上寻找到了自由的地盘。
自由是西方人竭力推行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树立理性大旗,主张人性自由,平等地追求幸福,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压迫,自由成了人们行为的指向。
而当理性主义受到质疑时,康德寻找到了一个支撑点,将理性和自由统一置于自由的王国中,也重建起了理性的权威。
而同时期的中国,也掀起了自由浪潮,一直沉睡于王权的桎梏中的人们开始反抗,质疑所谓的权责和规章,树立人性的光辉,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
二、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理学的禁欲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社会上涌现出一股争取个性自由,实现人性解放的近代启蒙思潮。
《西游记》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
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是人类自由思想,反对压迫,争取平等的真实写照。
孙悟空大闹天宫,不仅是对现有政治和秩序的反抗,也是对人们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失去的快乐和自
由的不懈追寻。
孙悟空不畏王权、反对束缚、追求平等尊严的理想和行为,也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烙印和市民思潮的涌动。
人天生有自由的欲望。
平等的欲望,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欲望,这是由人的生命本能和意志所决定的。
鲁迅先生所说,人出生到世上,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孙悟空以自己的理性向自由的顶端迈进。
他喜欢自由,不受束缚。
他的自由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不愿束缚在花果洞的狭小空间,于是拜师学艺,到处闯荡。
他的无忧无序让天帝感觉到秩序的混乱,自己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于是给予官衔,当他得知自己的官衔是微不足道时,他大闹天空,向天法挑战,把生命的能量和生命的意识的自由感发扬到极致。
在大闹天空的过程中,他与玉帝展开激烈的斗争。
他视秩序为枷锁,指控玉帝的无限的权力和专制统治。
孙悟空指出天地万物之事,并不是玉帝说的算。
”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一直以前,天庭法纪就是准则,玉帝的话语就是权威,玉帝是万物生死的决定者,所有秩序都应该按其本分遵循,不容置疑。
孙悟空的大闹天空,无疑挑战了亘古不变的天庭法纪。
孙悟空的形象展示了天地万物皆平等,所以我们有权力靠自己的努力向上攀登,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愿上帝掌控自己的命运,而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
回到现实,现存的封建制度严重压制着人们,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在他看来,我们不应该有私欲,不应该有违反自然法则的不正常的无节制的欲望,相反,我们要遏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他特别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认识到有些欲望我们应该争取,我们有必要也有权利剖析朝廷的腐败无能,同世俗王权挑战。
我们有权利争取幸福,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侵害我们的利益,那我们就可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据主流地位。
一直以来人们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下,遵循着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人们即使有反叛意识,却无反叛能力,尊卑观念,封建等级制度似乎在人们一开始就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和未来方向。
孙悟空这样一种形象的塑造,反王权秩序,争平等自由的意识的觉醒像火花一样照亮了前进的路,引领人们去同现实王权权威挑战,同封建愚昧挑战,唤醒内心的自我意识和潜在的自由意念。
对孙悟空自由与天法的评价
孙悟空和康德的自由观念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国度文化。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有着佛、儒两家思想的影子,但他的行为本质却没有正统道学提倡的任其自然的无为而为的行为,同时也对佛教的等级制度观念进行了颠覆。
他的自由带有流氓无赖意识,大闹天空想要颠倒整个世界秩序。
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经常发泄并主宰着行为:侵略性,扩张性和唯我独尊等。
在我看来,孙悟空这种散漫的自由不受束缚,追求人在世界上的无限自由并不见得好,无秩序不成方圆,人的自由有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之分,但凡事也要遵循某种规
则,否则人的这种无法无天的行径会对他人造成困扰,让世界混乱。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自律,人要遵循自己理性所立之法,这样看来,康德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并不像孙悟空那样无视任何天庭法纪,可以任其所为。
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活动中,人先天就有一种道德法纪,无法抗拒它的规律,而孙悟空以那样大闹天空的非理性的做法实践自己的自由,虽是大胆,敢向权威挑战,但做法并不科学。
他打破时间和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他是追求最完善的自由,他一步步地向社会规则挑战,大闹天空的后果就是被压在了五行山下。
我想说的是社会的规则是不允许这样追求自由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的行为不应该与社会相抵触,孙悟空的这句皇帝到我家,明年我来坐,把整个社会置于何为,如果人人都这样,不是在破坏社会运行机制吗?人内心有道德法纪,不抵触道德底线,我们有权利追求我们的自由,一旦这种自由过度,就有可能越过道德法纪。
这样的自由即使实践了,但它所属的理性世界却消失了,自由又有何意义呢?
孙悟空的身上展现出来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现有秩序和王权的反抗,不畏权威,让我佩服,他一直坚定心中的理念,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掩埋,他践行着康德所说的实践自由。
他的行径是当时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王权统治的真实写照。
然而康德也持着道德律的观点,人需要实践理性,从而最终获得至善。
人拥有自由,所追求的不就是所谓的善吗?当今世界,我们也追求自由,树立人权的大旗,但我们却遵循着种种规则,在规则和秩序下实践我们的自由王国。
所以,我们要
有孙悟空精神和勇气,但我们却要理性,自由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我们的自由不应该是散漫,无赖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