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ppt课件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这些省份的 丘陵、山地、林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 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 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可能为7至14天。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 出血倾向明显者预后较差。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3×109/L.嗜中性粒细 胞减少,淋巴细胞多正常。血小板降低30-60×109/L。
2 、尿常规:多数病例有蛋白尿。少数病例有镜下血尿 或肉眼血尿。
3、生化检查:LDH、CK、AST、ALT升高,尤以 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 BUN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血清可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2)、血清可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5、血清学检查
(1)、 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
旅游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疑似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
2、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
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病毒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急性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检测,确定引起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症为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
热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
膜,表面有棘突的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序列与白领属病
2、发病季节: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10月。多集 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耀的月份。
3、易感人群:人对吞噬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 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森林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 劳动者和 旅游者。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医务人员 和陪护者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4、传播途径:
儿童10mg---15mg/kg日。分二次/日给药。
成人重症病例,利巴韦林首剂1000mg---1500mg/次,以后 每8小时500mg,连用7天。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粒细胞无形体(过 去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 胞引起的,以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 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播的传染病。
C以上
(3)、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 (4)、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 (5)、部分患者咽痛、咳嗽。 2、体征: (1)、表情淡漠、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 (2)、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概述:近年来,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的部
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
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
效死亡。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为确定此类患者
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和河南两省进
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
(1)、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叮咬带病原体的宿主 动物后,再定咬人时,病原体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病人或带病原体的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也 可导致传播。我国2006年11月安徽患者的亲属和治疗的医 务人员先后有9人患病。表明患者可以传播本病。
三、 临床表现
1、症状:
(1)、潜伏期一般7至14天,平均9天。 (2)、发热。急性起病。多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0。
一、病原学: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经国内国外流行 病学专家研究确定是由嗜吞嗜细胞无形体人粒细 胞埃立克体感染人血液粒细胞所致。嗜吞噬细胞 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二、流行病学:
1、地理分布:世界各地均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报道。 美国最早于1990年发现本病。1997年斯洛文尼亚、法国、 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相继报道发现该病。 我国于2006年11月9日在安徽发现该病,迄今我国在山东、 河南、湖北、天津发现病人,在血液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提示这部分人感染了噬吞噬无形体。
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
布尼亚病毒病毒科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和乙醚、
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 安徽、江苏和辽宁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分布 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 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发病时间 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3、血常规血小板、粒细胞减少。
(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2、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3、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四)、鉴别诊断:主要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鉴别,其 次与流行性出血热和伤寒病鉴别
2、症状:发热,急性起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 续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可达10天。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全身症状:肌肉酸痛,头 痛。
3、体征:体温升高。上腹部℃压痛。相对缓脉。颈部及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
重症病例,可有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皮肤瘀斑。少数病 例可有休克、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衰竭。
六、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及支持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2、流食或半流食。 3、监测尿量和生命体征。 4、不能进食者或病情较重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
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低血钠者要及时补充钠盐。
6、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降 温。
7、血小板明显降低或有明显出血者(低于3万) 应输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者(白细胞 低于1000/mm)应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二)、抗病毒治疗:体外实验证明利巴韦林有 抑制新布尼亚病毒作用。 使用方Leabharlann : 0·9%氯化钠500ml
利巴韦林500mg
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