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的哲学论文 高中生哲学类书籍推荐

高中生的哲学论文 高中生哲学类书籍推荐

高中生的哲学论文高中生哲学类书籍推荐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的哲学论文篇一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戏哲学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生活的深情检视和智慧救赎。

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因其民族形式而“有根”、因其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

然而近年来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哲学变成了“三无”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可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

今天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从而为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

因为游戏是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课题。

关键词:游戏哲学;审美实践;生命哲学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06-0020-07哲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关注命运、审视自己其实出于人的本性,人类需要哲学就如同植物需要阳光、动物需要空气一样。

哲学也从来都不是文本、不是概念、不是冰冷的逻辑和理性,而是满怀深情对生活的眷注和对现实的检视,从而为人类寻到某种安身立命的意义基石,以安顿心灵、抚慰人生。

尽管每个时代的哲学和理论形态不尽相同,但本真的哲学总是因其真诚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智慧地建构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民族形式而“有根”、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

然而近年来哲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变成了“无力”、“无根”和“无我”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

今天面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帮助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

因为“游戏”作为人类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崭新课题。

一、哲学史:哲学的游戏史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其中包含了三种含义:第一,哲学的路有很多条,任何一条都不足以代表哲学,许许多多的哲学运思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哲学版图。

第二,任何时代的哲学都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而只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必有其时代、民族、个体的规定性和片面性。

第三,哲学有其相对性,这是哲学的缺点,也是哲学的优势,哲学史也因此成为一个高度包容与开放的生命体。

换言之,哲学史的生命力源于视域扩大,开敞历史的胸怀;哲学的生命力在于视域缩小,瞄准现实的根基。

尽管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每一时代的哲学没有绝对性,但对那个时代来说却是哲学家所洞察的“绝对”,这是因为“真正意义的哲学,并不处理过去,而是在处理永恒和真确的现在”。

而本真的哲学就是因为真诚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智慧地建构家园,才能够为人解惑、叫人受用,才能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也就是说理论是因为彻底才能说服人、才有了生命力。

对此海德格尔解析的最透彻:“哲学如果只是一些与生命割离了的理性构作的话,将是无力的。

”古希腊的哲学是哲学史上最纯真素朴、也最有生命力的哲学,虽然没有太多的逻辑和体系,有的甚至都没有文字存留,但它却承载着人类童年最多的热爱与忧虑。

因为希腊哲人最明白,哲学不是学术、不是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

赫拉克利特用隐语“自然喜欢躲藏起来”指明了希腊行进的方向:哲学家一生的任务就是寻找自然。

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生命活动的重要逼迫源于自然,人要生活就要依赖自然、求助自然、了解自然,而寻找外在的自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安顿内在的自然,为自己的有限人生在天地间提供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永恒和无限。

所以那时的哲人,面对自然时既有孩子的纯真又有恋人的激情,他们全身心投入在这样的探究中胜过爱这世间的一切,而这爱智只为了揭开生命的谜底、寻找人生的慰藉。

苏格拉底就用最真诚的办法启示人们:真正的永恒和无限只能生成在我们的心坎里!人是自然的存在,更是自由的存在。

认识自己才能认识自然,返回自己才能返回自由、走进永恒。

从此希腊哲学从外在的“自然”转向内在的“自由”。

柏拉图告诉人们自由其实是理念之光照耀下的自我寻找即“回忆”,而亚里斯多德则致力于自由的现实生成。

然而人怎样获得自由、怎样拥有永恒?希腊智慧提供了路径:审美游戏!理想主义者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教导:每个人都应玩最高尚的游戏,这样才能拥有与他们目前不同的另一种精神。

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人才能抚慰神灵,才能在生命的竞争中获胜。

柏拉图以他的智者心灵深深体悟到: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游戏状态,在玩高尚游戏时人就能获得一种自由超越的精神,“游戏”就是本真的人以最严肃的态度做的最严肃的事情,而人也只有在这时才走近了神、走进了永恒。

有意思的是与老师志趣迥异的现实主义者亚里斯多德同样钟情“游戏”。

他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其实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并不是指纯粹的休息,而是指必需劳作之余的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亚氏的“休闲”是指在休闲时间所作的事——游戏。

个性不同的两个哲学家“在山下分手,又在山顶相遇了”。

在哲学史上,能和马克思比肩的大哲学家可能只有康德,这是因为只有他们既能够成为哲学断代的标准和典范,又能在所有时代的哲学中一直保有独立超然的位置,这是因为他们在时代背景下对于人性、人生总有着最清醒的思量和深沉的把握。

康德生于近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理性疯狂膨胀的启蒙运动时期,但他以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深邃眼光,给了人类理性以最冷静的检视。

康德对人的有限性有深刻的体认,他既不像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自视过高,也不像以后的哲学家走向绝望,而是给予主体理性以适当的地位,提醒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句话:扬弃知识,为信仰留地盘!康德彻底贯彻了希腊精神,哲学不是知识不是工具,哲学是要认识自己,过爱智的生活。

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三个命题:一、我可以认识什么?二、我应该做什么?三、我可以希望什么? 20年后,康德在这三个问题后又加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与其说这是个“元问题”,还不如说是前三个问题引发的最根本追问。

对第一问题,康德的回答是:人是有限的存在,可以认识“现象”,但永不可能认识“物自体”。

对第二个问题,康德的回答是:人应该做道德的倾听者和承担者。

那么这样的实践何以可能?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给了明确答案:在审美的“游戏”中可能。

康德深知理性规定的常不是感性喜欢的,这种二重性是人的一切苦恼的根源,于是康德寻到了唯一的桥梁:审美。

因为审美不借助概念、无功利性,既不是片面的个体感性的疯狂扩张,也不是片面的社会理性的极度压抑,审美使感性和理性统一、使个体和社会融合,这种协调方式康德称之为“游戏”。

换言之只有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才能站在他者的立场思考,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人也因此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

在审美判断力的疆域,康德哲学的光芒得以真正绽放,同时康德告诉人们:人是什么?人是一个审美的有限存在!人可以希望什么?希望在审美游戏中从有限走向无限、在瞬间中把握永恒!马克思是近代哲学的终结者,又是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他的伟大在于他用实践哲学覆盖了所有哲学的领地。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其说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和费尔巴哈的“自然的感性”基础上建构了“实践哲学”,还不如说是对康德的实践思想的真切领悟和纵深发展。

从本质上说,康德的哲学就是如何实践的哲学,只不过在康德哲学里,这种实践更多地指向了道德领域,而在马克思的哲学里,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然最基础的实践是指物质实践,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马克思之为马克思,其哲学的光华在于:物质实践只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精神实践才是人类自由的标志!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从自然、感性、理性的桎梏中走出来又跌入了经济与资本的枷锁中。

换言之,此时人摆脱了“最初的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 却走进了“第二大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面对这样异化的人类处境,马克思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为旨归,为人们描绘了第三个阶段的蓝图:“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①马克思同时也警示我们,只有摆脱了必然的束缚,人才可能真正的解放,走进“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

然而这个“产”绝不是物质“财产”与“资产”,而是精神的“生产”和创造。

颇有意味的是接着马克思还提供策略:“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其实这审美实践就是当年康德所说的“游戏”。

因为“审美”作为“人的尺度”,它“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因此走向自由与永恒。

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阐述概念的美学著作与体系,然而他有一个最懂审美的心灵,每一个与马克思神交的人都深知,其全部哲学运思的根源就是“美”,就是通过现实实践的审美化而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也因此这样的哲学被萨特誉为“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不可超越就在于从此以后几乎所有哲学都是沿着这个进路并不同程度阐释着“审美实践”的真谛。

一部哲学史,就是哲学家满怀挚爱全情投入的“大爱”史。

因为对时代生活的审视,哲学有了力量;因为对民族品性的体认,哲学有了根基;因为对个体风格的把握,哲学有了自我。

本真的哲学都是“有力”、“有根”和“有我”有生命的哲学,理论能够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彻底。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每个时代的哲学问题虽不相同,如古代哲学寻求“万物的统一性”、近代哲学寻求“认识的统一性”、现代哲学寻求“实践的统一性”,但是这所有的哲学探索最后全部都落到同一个基点上——审美游戏。

换言之,哲学史就是游戏史。

那么,这个让无数哲学家深情凝视的游戏到底是什么呢?二、游戏:最本真的审美实践游戏是最古老而普遍的活动,是一切生物的本能。

其实在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前动物就已经在游戏。

席勒认为动物摆脱了物质的需求而有了盈余精力,就可能进入游戏:“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原,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它的旺盛精力在自我享受。

”事实上,动物在进化中的序列愈高,就愈能因优越的身体或直立而获得充足营养,当它们不受生存需要的驱迫时,精力很容易转向更加深层的游戏中。

我们在观察动物游戏时会发现,人在游戏中体会到的所有东西和动物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