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周西中学数学组公开课教案
年级:七年级
课题:§3.2代数式的值
教案设计:叶新军
执教时间:二00三年十月十六日
§3.2代数式的值
执教老师:叶新军
教材分析:“代数式的值”是在继“列代数式”之后学习的内容,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代数式中运算关系求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的
值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是字母与数,代数式与数之间转化的
桥梁。
在求代数式的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求值的步骤:第一步,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简称“代入”;第
二步,按照代数式指定的运算计算出结果,简称“计算”。
2、书写格式: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中的字母所取的值决定的,因此,求
代数式的值必须确定代数式中字母的值,在代入前,必须先写“当……时”,
表示这个代数式的值是在这种情况下求得的。
例:当X=15 时,求代数式5+( X-3)·1.5的值。
当X=15时,5+( X-3)·1.5=5+(15-3)·1.5=23
3、在将数值代入时,应注意代数式中省略了乘号,代入数值时,出现数字
与数字相乘时必须先添上乘号。
另外,如字母给出的值是分数或负数时,
作乘方运算时,必须加上括号。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列代数式”掌握得较好,初步有了解决“代数式的值”的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
所以我在设计上尽量体现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历经探索数量
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知识的呈现过
程中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
力。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通过列代数式表示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
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
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用具体的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教学重点:求代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时,容易混淆和运算顺序出错,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教师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与反思
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后先列代数式再代入求值
学生尝试解第(1)小题。
个图案每条边上有3盆,共有8盆
花;第三个图案每条边有4盆,共
有盆花;则第n个图形的每条
边上有盆花,共有盆花;
第20个图形的每条边上有盆
花,共有盆花。
〈一〉
〈二〉
〈三〉
(2)、某市乘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为:起步价(行驶3千米以内的
价格)为5元,当行驶的路程超
过3千米以后,每千米付费1.5
元。
①某人乘出租车当行驶的路程为x
千米(x>3)时,他应付车费
元。
②当某人乘出租车行驶的路程为
15千米时,他需付车费元。
3、揭示课题:代数式的值(value
of algebraic expression)
二、探索规律,寻找方法技巧
1、想一想:
①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之间有什
么关系?
②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步骤是什
么?
2、探究代数式的值
例1:当a=2,b=-3, c=1时,求
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ac
b4
2-;
⑵
;
2
2
2
2
2
2ac
bc
ab
c
b
a+
+
+
+
+
⑶;
)
(2
c
b
a+
+
①教师展示第(1)小题的解题过
程,学生比较,注意格式。
②探究(2)与(3)的结果有什么特
点。
课件逐个出示答案
“第20个图形”让
学生计算后回答
答:14;
n+1、
4(n+1)-4;
21、
80 。
答:①5+(x-3)1.5
②23
①理清两者之间的
关系
②第一“代入”
第二“计算”
1、设置情境、驱动探究
“让学生经历…的过程。
”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目标之一,如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怎样让这一过程有着实践性的内容而非形式化的过程?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落实这一过程性目标的有效方法。
本课针对用字母表示数比较抽象这一问题,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体会数学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与事物的特殊与一般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
2、以解题为中心,视学生为主人
“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之间有什么关系?”;“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步骤是什么?”;“为什么(2)与(3)的结果相同?你猜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今年的年产值多少?”;“明年的年产值是多少?”……整堂课,充满着问题,问题是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载体,教师“煽动”学生思考,参与学生交流,不替学生下结论,不过早作判断,走向学生,捕捉学生中发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矫治……,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3、关注基础、分层推进
割裂“过程”与“双基”的关系是课改的误区之一。
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双基”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证。
本课没有停留在纯粹的计算上,而是设计了富有层次的练习:探究求值——应用实践求值;填表——尝试解题——求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益智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4、借助媒体教具,减轻理解坡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课的设计中,我运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粉笔一节课”的历史。
在媒体的使用上,滞后于学生的思维,以突出其辅助性,在制作上追求简易,便于操作,努力降低制作的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