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案例分享

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案例分享




朗读时候注意:不要在朗读时打断孩子, 有问题等孩子读完后,重点纠正;不要让 孩子读很多遍,一次的量也不要过多(掌 握在5分钟以内);要听孩子读、尊重孩子 ;以判断孩子对文字的理解(破句、重读 、漏读、错读等现象是否非常明显)为主 ,不要把重点完全放在语音上;要求孩子 不要依靠记忆朗读,而是看着文字朗读增 加听、跟读和练习的次数;给予鼓励。 --示范《开明国语课本》

朗读:分为聊天和朗读两部分内容 1、聊天 A、聊天:与孩子建立正向、温馨、和善的关 系 B、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语 C、给予孩子等待与思考的时间,不要因为他 没有说话,就急着帮他说或者是给予口头 提示 D、选择孩子会感兴趣的交谈主题

E、选择不同的沟通环境:学校、车上等 F、变化沟通类型:看相册 G、避免使用答案为“是”或者“不是”的问 题 H、使用陈述性、开放性的引导语言:在哪里 ?怎么没去? 举例:生日会、成语
ABA的指导思想:1.干预的地点最好是儿 童自然生活的地方;2.干预重点应从治疗 转入教育;3.教育和干预的主要执行者是 家长和老师,而非专家或医生;4.诊断是 为了实施干预。 ABA疗法目标是注意力、语言、社会交往 、自理及学术等诸多领域的技的发展。

3、个别化教学模式—TEACCH教育疗法 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 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 透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自闭症儿童建 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 作的能力,以便融入集体和社会。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 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 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没有意义的仪式 化动作,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会抗拒某 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 成严重的偏食行为;会有一些特殊的恐惧, 如害怕毛绒玩具;身体的感觉统合异常, 如触觉迟钝或敏感,喜欢不停的旋转。兴 趣狭窄,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件,或对物 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 感兴趣,如一段绳子,一个食品袋等。

4、感觉统合训练 组织我们日常生活感觉信息的正常神 经过程。我们利用感觉讯息才能得以生存 、进行学习,并且能顺畅地发挥身体功能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 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训练,此训练提 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 )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 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 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正确的概念是「脑功 能的神经功能」。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人类最 重要的感觉系统,可分为触觉、前庭平衡训练 、运动感觉等等项目的训练。
结构化教学是针对自闭症类患者个别化 需求的教学策略,把空间环境结构、运用时 间表和个别化工作系统、提供视觉化清楚且 有组织的学习材料,是本教学方法的主要特 色。自闭症类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情 绪较稳定,较有自信,有生产力,能在较长 的时间中独立完成工作。使用结构化教学, 能帮助自闭症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课 程的要求,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方法。
自闭症儿童康复案例 ——分享
段新芳 dxf0726@
主要内容
一、自闭症定义 二、自闭症的主要特征 三、各种干预方法介绍 四、案例说明教学内容及各种干预方法在其 中的运用
一、自闭症定义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 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 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 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 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 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70% 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伴有智力低下,20%智力基 本正常,5-10%智力超常。该病男女发病率差 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4:1,女孩症 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无法考虑到他人的社会观点,容易被耍或受 骗。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 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 征。
沟通方面 自闭症儿的沟通困难有极大的个别差异,大 多数显示有严重的语言发展迟缓和障碍程度。 障碍症状呈现百态,如有全然无法理解名词 的自闭症、或无理解能力却能片段说出广告 词的自闭症儿、或为遵循固定步骤或情境判 断而凑巧完成语言指示者、或平素哑口无语 却又显示其名词语法理解能力渐增者、或如 聋者能模仿口型却无语音者。
2、朗读 目的:A、将文字符号形象化、意义化(通过 耳朵来捕捉自己的发音来理解文章内容。普 通人是先会说话,然后才逐渐接触文字的, 文字符号语音化就理解内容)B、“读书给 孩子听”也是一种让孩子能尽早开始阅读书 箱的途径 C、朗读能够促进孩子的注意力和 持续力 D、通过练习,朗读的速度和正确率 是比较容易获得提高的。恰当的鼓励能够让 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进而提高 孩子的 积极性
四、案例说明教学内容及各种干 预方法在其中的运用

1、评估 2、教学内容的安排
评估

1、课程评量 个别化教育课程评量(双溪个别化教育 课程)1,主要从感官知觉、精细、粗大运 动、认知、生活自理、沟通、社会技能七 个领域对孩子进行评量。
1双溪个别化教育课程是台北市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于1983年到1986年开 发的一套以儿童发展为导向的启智教育课程,适用于3~15岁的中、重度智 障儿童、少年
2、关注游戏:四个模式(录像) A不同时不同事 B不同时同事 C同时同事 D同时不同事


3、社会性参照游戏 概念: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 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境时, 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 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 力。 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 ,参照者:被影 响的个体,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 方法:手指、眼神、嘴角、表情、动作

3、逃避强化行为 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给孩子下达指令时 A、当孩子开始哭闹,父母的注意力放到了 “如何让孩子停止哭闹”上,而忘记了之 前给孩子的指令,因此孩子不再需要执行 那个任务 B、行为因为不需要服从指令或者延迟执行 指令而被强化 C、所以,在未来当孩子不想做某任务时, 行为就会再次发生

4、自我刺激行为 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任何时间地 点) A、行为本身直接产生刺激,这类刺激不需 要通过第三者的传递来实现。 举例:玩口水,刺激可能来自于手上粘腻的 感觉,也有可能来自于闻到的口水的气味
感觉统合

概念: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 (J.Ayres)博士研究而来的,是一个正常 的脑所具备的功能,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是 经由大脑对各种感觉刺激做有选择性的吸 收,再加以整理,组织起来,提供我们一个正 确的讯息.同时,我们的大脑再针对这个信息 做出一个适当的反应.


内容: 1、大肌肉动作:A感知觉运动及触觉 B前 庭觉及本体觉 C技能练习:如拍球 、跳绳 、做操 2、小肌肉动作:精细资料.docx
二、自闭症的主要特征
社交发展方面 兴趣面狭窄,对物品的喜爱程度比对人的要 好,往往会被物品吸引注意力而忽视他人的 存在;无法使用非口语的社会线索,如:视 线凝视、脸部表情、身体姿势或手势以规范 社会互动,无法发展符合发展层次的同伴关 系,缺乏自发性寻求与他人分享喜悦或兴趣。 缺乏社交或情绪上的互惠性,无法认知或了 解他人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感觉、喜好或信 念。
总结: 1、此阶段初步建立孩子的沟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今后可 以做意图理解、分享、心智理论等等方面 训练

2、以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为主, 加上其他方法为辅助
模仿学习



概念: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 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 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 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 仿。 内容:模仿.docx 举例:粗大模仿、物件操作及律动模仿 总结:建立幼儿配合、规则、关注他人能力 ;以ABA 干预方法为主其它方法辅助
1、言语(略) 2、语言(略) 语言的综合运用 图片练习—阅读—朗读—语言游戏

图片练习:一般问题至难度级数增加的问题 —示范 阅读总结: A、过程:阅读标题、看封面对内容进行推测 、阅读、回答问题(认知层面)、引导孩子 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延伸部分:角色扮演、 排序、配对、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B、选择阅读的内容:第一阶段内容以生活中 常碰到的事情,第二阶段内容以科学的平时 很少看到的事情加入
行为的四种功能: 1、实物强化行为(获得实物或满足要求) 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 “实物”不仅是指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也 可以是活动、做事的方式、规则、模式等 2、注意力强化行为 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想要获得他人的 注意力时

A、在问题行为发生时,父母常常会告诉孩 子“不要这样做”(有的时候是不得不, 因为问题行为可能导致安全问题或财物损 坏) B、然而,当这样做时,孩子获得了父母的 注意力。他们并不在意所获得的注意力是 正面的还负面的。 C、所以,同样的行为在将来孩子想要获取父 母的注意力时会不断发生
认知学习
内容:认知初级阶.doc 1、基础训练 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 举例: A操作物品来练习(插雪花片等)、点连线、 仿画、舒尔特方格法(照片) B听的练习:听种类做相应动作、句子数字 传真、听字记录、听指令、听句子之间不 同处等(录像)

2、认知学习 概念: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按照 认 知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 忆、思维、想像、创造、问题解决,以及 学习注意和动作活动等。 内容:认知初级阶.doc 举例:物品的学习:物品认知.docx 颜色的学习:颜色认知.docx

语言游戏 举例:玩游戏--超级接龙
社交学习



1、社交游戏:合作、配合、规则、情景、 听从指令等(录像) 2、情绪管理 3、自我管理
情绪管理 前提条件: 孩子能明白“情绪”:开心、难过等 孩子能认识别人的“情绪”:表情动作语气及 说的话 孩子能认识自己的“情绪” 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情绪变化”时的身理 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