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型解答思路考查试卷说明文题型一、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科学、更本质地揭示××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了××的××,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A、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
B、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C、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XX词可否删去”这类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如果不知道“表什么”,就说“表限制”;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四、举出四个表推测的词语:举出四个表时间限定的词语:举出四个表范围限定的词语:常考限定性词语:①程度限定:很最太更极挺极其非常特别十分格外相当更略较稍略微有点儿还还要多么何等过于尤其②语气限定:表示估计或推测——大概大约几乎也许可能左右余表示转折——却可是然而表示强调——其实的确恰恰何尝③时间限定:已正将刚已经曾经立刻将要一直一向渐渐始终偶尔偶然忽然历来向来仍旧仍然④范围限定:全只都共总就光总共仅仅单单统统一齐一概一律不过只是⑤否定限定:不没别甭未莫勿没有未必不用⑥频度限定:再又也还一再始终总是一向向来仍然屡次再次反复重新五、说明文中,“XX段落或XX句”的作用有哪些?”(1)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内容上总结全文/前文。
(在文章开头的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征,使说明······六、说明文中,针对“能不能调换段落顺序”这一问题如何解答?(1)原文采用由······到······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段和······段是总分关系,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调换后不合逻辑。
七、说明文中,解答“能否删去某一段”这类题的思路。
……段在全文中,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总结前文的作用,内容上介绍了······的特征/作用,若删去,文章就不完整了。
文学作品阅读题型一、散文中,“概括全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此文描述了(描写了、刻画了)……的事迹(经过、事物、景物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散文中,“词语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词的意思是……,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事物(人物)的××特征(样子),或某人物的××性格/心情,或某环境的××状态/样子,表达了某某的××情感。
三、“题目的含义”如何作答?(1)表层的、直接的意思:对象是谁?对象怎么了?结果如何?(2)深层的、引申的意思:是否利用了修辞手法?什么感情/品质/精神?四、“题目的作用”都有哪些?(1)交代写作对象;比如:《藤野先生》。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喂——出来》。
(3)作为全文线索;比如:《羚羊木雕》。
(4)内涵丰富,××既指×××又指×××;往往使用双关;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
(5)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主题,点明了中心;比如《热爱生命》。
(6)概括文章内容;比如《唐雎不辱使命》。
五、“请说说下列划线句子的妙处/请赏析下列划线句子”这类题可以从哪些角度作答,答题格式是什么?【答题角度】1、首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时,必须使用下列划线部分的语言。
(1)比喻。
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强调作者的观点;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富有诗意。
(6)反问: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富有气势,层层递进。
2、如果是人物描写,则重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3、如果是景物描写,则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4、关注是否有:连续的动词、形容词或者叠词、句式长短变化等其他手法;【答题格式】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角度/其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心理、感受+表达的情感(结合文章中心)六、散文中,“文中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这类题需要从几方面作答?每一方面的答题要点是什么?所谓句子的作用,主要分为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
内容方面:句子表达出了一个什么意思?是否有利于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语言方面,是否具有修辞美?是否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的什么品质,刻画了人物什么形象?是否对下文内容起到铺垫作用?揭示什么道理?抒发什么感情?结构方面:句子在全文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
七、文章的线索都有哪些?①以物为线,最常见。
《羚羊木雕》②以事为线:以某一事件为中心,比如《社戏》就是以“观社戏”这件事为线索;以某人与某人的交往事件为线索,比如《老王》。
③以感情为线:文章常常有感情的脉络,比如讨厌XX——接受XX——感动……解题思路:以谁对谁的感情为线索。
④以人为线: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线索;以人物的外貌、神态为线索;小说中以“我”为线索。
⑤以时间为线;⑥以空间为线。
八、插叙和倒叙的作用有哪些?①插叙插叙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叙述,交代完毕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
插叙的作用:(1)交代了××的原因/背景,突出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点;(2)丰富文章内容;(3)为下文作铺垫;(4)表现文章主题;②倒叙(1)倒叙是先写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2)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九、表达方式有哪些?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有哪些?最少写出六种。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欲扬先抑、插叙、对比、衬托、烘托、想象、联想、类比、象征十一、小说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什么?作用分别有哪些?自然环境:包括描写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描写它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为下文……做铺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社会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
十二、三种人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一人称:以“我”为视角叙事,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以“你”为文章结构的主体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如面对面的谈话,拉近空间时间和情感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亲切感;表达尊重(您)。
第三人称:以“他”“人物某某”为主体人物构成事件,写作者以旁观的身份叙述事件,不受时空限制,更客观、全面。
十三、散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散文中的议论句(段)的作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构上或照应前文,启示下文,或点明主题。
十四、散文中,抒情的作用是什么?散文中抒情句(段)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点明并深化主题,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如何概括人物的形象?①根据人物所做的事件概括,一件事往往对应人物形象的一方面;②文章中有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可以直接利用;③从作者抒情、议论的句子中提取。
④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