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调查问卷

手足口病调查问卷

讨论3.1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EV71等肠道病毒所致,本病自1981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流行。

它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高峰集中在夏秋季。

据测,病人粪便排毒3~5 周,咽喉排毒1~2 周,而且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 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本次流行来势凶猛,首例病儿在小二班,为校外子女,每天乘坐接送专车来园, 两天后发病的6名孩子中,有3名(2个大班孩子) 与其乘坐同一辆专车; 4名与其在同一个班,从而引发3个班同时发病,给快速控制疾病的传播造成了一定困难。

3.2 幼儿园对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管理目标是阻止疾病传播、控制跨班流行。

当时我们拟定该病的传染期为发病前3周至病后两周,通过空气及唾液传播,并据此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但是,由于本园位于校园生活区,幼儿被家长接出后习惯在园内逗留,相互交往较密切,因而幼儿离园后的有效隔离很难控制。

这可能是导致疾病跨班流行的主要原因。

3.3 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由于幼儿园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场所,所以做好晨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儿,平日做好日常用品、食具、玩具以及便器的消毒对防止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省督导组通过全面详实的督导调研后,对平邑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平邑县政府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认真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全县会议,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控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全县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各有关单位积极行动、全面动员、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遏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发挥了积极作用。

省督导组在肯定平邑县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对下一步落实措施、建立机制、群防群控、严谨救治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友海在听取了省督导组的反馈意见后表示,决心以省里的这次督导为契机,以各位领导和专家指出的问题为整改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协调,发挥群防群控优势,完善各项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为防止疫情的传播,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时至5月22日为止,我街道共发生4例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均为1~4岁的儿童,居住于街道的文昌、善国、荆泉3个社区,呈点状分布。

已经及时有效地采取了治疗和隔离措施。

二、手足口病的特征和传播方式: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通常是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手掌或脚掌部、臀部或膝盖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疼痛感明显,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三、采取措施:(一)早在5月中旬,我街道就根据《滕州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要求,结合街道实际,成立了龙泉街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室,明确了分管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的直接领导;并在6个社区分别成立了手足口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在49个居委会设立专职疫情信息员;建立了龙泉街道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三级防控体系。

(二)为加大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宣传力度,5月16日,街道在龙泉中心小学举办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包括全体小学班主任、幼儿园全体教师在内的210余人参加了培训。

(三)街道要求社区、居委对疫情采取每日两上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各社区、居委都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信息上报,如无疫情,则采取“零”上报制度。

(四)街道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购买了消毒液、公百害、防护服、喷雾器等消毒用品,用于社区、居委的消毒。

对于发现的病例及时组织城区卫生院、所在社区、居委等有关人员到患者家中指导进行消毒隔离,预防疾病的传播。

(五)街道还通过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明白纸、宣传单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发放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单40000余份,确保5岁以下儿童家庭宣传单发放率达到100%,患者家庭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暑期赴滨州市调研手足口病的社会实践报告学院:滨州医学院基础学院班级:09 级临本 14 班姓名:王振晓学号:095011415 实习单位:滨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相约疾控,扬帆起航系部名称:基础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年级/班级:09 级临本14 班姓名:王振晓学号:095011415 实践单位:滨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实践时间:2011 年 7 月 18 日至 2011 年 7 月 24 日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利用好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对我们是一种学校外的充实过程,也是实践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良好途径;是培养锻炼能力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增强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应国家的号召,了解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同时三下乡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人生中宝贵的一次经历。

关键词:暑期三下乡滨州市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黄河社区市直幼儿园虽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了,但这次作为学校的重点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每位队员都表现出了格外的认真。

7 月 18 日,我们一行 14 人来到了滨医的老家--滨州市,开始了我们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滨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相关领导的支持,特别是张书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我们的调研给予大力的支持。

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滨州市疾控中心的各个科室,走进了滨州医学院的老校区,调研了滨州市黄河社区和滨州市市直幼儿园以及滨医附院。

美好而充实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尽管在这支队伍中,我扮演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有着很多感受,得到了很多的快乐。

在 14 日中午,我们 14 位同学到达了集合的地点。

稍事休息后,我们就开始校对制定好的计划和实际的安排。

下午我们准时来到了滨州市疾控中心,在二楼的会议室,张其雷书记接待了我们并做了重要的讲话,首先他代表滨州疾控中心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他大体地介绍了滨州市疾控中心的发展历程,承担的任务以及各科室组成。

然后由科室吴主任和贾主任针对我们这次手足口病的调研做了了详细的报告。

贾主任对疾控中心的基本情况做了详细的报告。

我们了解到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滨州市卫生检测检验中心成立于 2003 年7 月,是在原滨州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检验、健康教育与促进、科研培训、卫生学评价等工作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中心。

多年来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主任对疾控中心的各个科室及学历构造做了简单介绍。

中心下设行政科室3 个: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业务科室 13 个:药械科、疾病控制信息科、传染病防制科、免疫预防管理科、职业病防制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科、健康教育科、理化检验科、质量管理科(与理化检验科合署)、微生物检验科、预防性健康体检科、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科)、艾滋病防制科、预防接种科。

中心现有职工 75 名专业技术人员 67 名,其中高级职称 21 名,中级职称 23 人,初级职称 23 人。

中心占地面积 22 亩,建筑面积 4400m2。

多年来,疾控中心在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内强素质,外树形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逐年提高。

于 2002 年,被济宁医学院确定为实践教学基地。

先后获“全省防病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疾病控制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职业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集体一等功”、“富民兴滨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经过贾主任的介绍,我们对滨州市疾控中心的基本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

而吴主任更像一位老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手足口病的传播,发病等基本生理特性,并教我们如何防治手足口病,怎样进行手足口病进行消毒,最后简单介绍了滨州市疾控中心对手足口病的防范和治疗所作出的努力。

而作为临床医学生,我们也对这门在下学期即将开课的流行病学甚感兴趣,大家都纷纷做好笔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型,柯萨奇病毒以及肠道病毒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可发病,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 5-7 月。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3 岁及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得病。

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 38度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在患儿的手、足、口腔黏膜以及臀部出现疱疹,疱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疱疹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多数预后良好,不留有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 3-5 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