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户籍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掌握城市化的类型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重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城镇化水平对策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一城市化定义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citification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2城市化涵义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3城市化的定义在《城市规划术语标准》中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4 城市化的地域空间过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
——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我国——乡村城镇化二城市化的机制1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韦伯分析19世纪欧洲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工业(区位)卫生么向城市集中?生产过程的分工——竖向结合与竖向分离(成本的考虑)竖向分离——企业横向联系增强——企业的区位选择向中心企业集聚——生产集聚(工业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成本下降——本地劳动力市场形成——集体消费项目兴建(降低私人和社会成本)——(显著的集体经济)城市与工业结合在一起现代工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与城市的结合表现不同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密切关系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要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大城市的研发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性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面的交流、不同性质的劳动力3)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直接有很大的一致性。
”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利95个国家,43个变量,主成分分析,最大导出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加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其相应的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之间确实呈现一种很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不能得出两者呈正比例关系。
周一星、许学强分别采用了137和151个国家的资料,得出一致的结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81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趋缓对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因此永城市人口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5000美元)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相关性最高人均GDP地域10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从10%——90%,差异大于发达国家。
不能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绝对化。
3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时期原驻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模型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角度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行业部门。
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3)芝加哥经济学派舒尔茨1962年提出——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
过度城市化4)中国学者的研究(多以二元结构论为基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是造成“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拉力”——宁越敏认为: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
“推力”——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户口制度形成的如医疗、子女教育、退休后生活保障、就业安排、住房分配等观念、文化城乡一体化三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如果从城市中心来考察,有两种类型: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性城镇化和从城市中心向外离心扩展或扩散的离心型城镇化。
2)外延型城市化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成为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按城镇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考察,可能存在两种城市化状态。
一种是积极型的,表现为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另一种情况是消极型的,那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当国家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时候,城镇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镇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和农村人口减少与农村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相协调。
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
这种消费型的城镇化就叫做过度城镇化(overurbanization)。
低度城镇化(underurbanization),意思是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从主体上看——从地域上看——从层次上看——2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1)主要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化水平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市化速度的指标缺点:城镇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到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不能反映其他性质只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2)复合指标四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节约成本。
但是集中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
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
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若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因为城市的建成区仍在扩张,只是扩张的方式以分散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
大都市区的人口仍在增加。
郊区化只是城镇化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离心低密度扩张的转变。
1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强烈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重型机械厂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多在远郊区以飞地型城市化兴建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他们需要使用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带动城市其他职能部门的扩散,如商业服务、中小学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
次要职能部门的扩散,如文教科研、特殊病院、苗圃、目的等。
2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西方学者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作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
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取得共识,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5个时期6个阶段: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独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都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有中心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为传统的农村地区。
1)流失中的集中2)绝对集中3)相对集中4)相对分散5)绝对分散6)流失中的分散3 再城市化第一,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而这种置换往往是非自愿,也就是通过提升地租或增加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的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