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编(医疗药品)药剂学实验讲义

精编(医疗药品)药剂学实验讲义

(医疗药品)药剂学实验讲义药剂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2011年3月前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质量控制、制备工艺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剂学实验是药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在药剂学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且掌握药剂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本教材安排了传统剂型的制备、普通制剂技术的训练、物理药剂学基本知识的应用以及处方中药物稳定性考察和基本参数的测定等内容。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剂学中各种基本剂型的制备方法,以及影响这些剂型中药物质量和稳定性的因素及考察方法、测定方法,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药物制剂方面的生产、工艺改进、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本教材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药剂学》第5版为理论课教材内容为指导,参考国内知名医药院校药剂学实验课程的部分内容,谨表谢意。

本教材适用于药学专业学生的药剂实验教学。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1年3月目录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1 实验二乳剂的制备和评价··5实验三片剂的制备 (7)实验四片剂的质量检查和评价··10实验五胶囊剂的制备 (12)实验六片剂溶出度检查··14实验七栓剂的制备··16实验八软膏剂的制备··19实验九缓释胶囊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21 实验十纳米粒的制备··23实验十一脂质体的制备 (25)参考书籍·27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熟悉沉降容积比的概念且熟悉测定方法;3.了解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

5µ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备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小,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和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 定律表示:V=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黏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和微粒半径,混悬剂黏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且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黏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成网状疏2r 2(ρ1—ρ2)g 9η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增大,减少微粒之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合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

4-0。

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凝聚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形成混悬剂。

混悬剂成品的标签上应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和操作(一)亲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及沉降容积比的测定.1.处方表1氧化锌混悬剂各处方2.操作(1)处方1的配制:称取氧化锌细粉0.5g,置研钵中,加3ml蒸馏水研成糊状,最后加蒸馏水稀释且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2)处方2的配制:称取氧化锌细粉0.5g,置研钵中,加3ml甘油研成糊状,再各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均匀,最后加蒸馏水稀释且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3)处方3配制:称取西黄耆胶0.1g,置研钵中,加乙醇几滴润湿均匀,加少量蒸馏水研成胶浆,加入氧化锌细粉0.5g,研成糊状,再加入蒸馏水研匀,稀释且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4)沉降容积比测定:将上述3个装有混悬液的试管,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或时间)后放置,分别记录0,5,10,30,60min沉降物的高度H u(ml),计算沉降容积比,结果填入表3。

根据表3数据,绘制各处方的沉降曲线。

3.操作注意(1)各处方配制时,加液量,研磨时间及研磨用力应尽可能一致。

(2)用于测定沉降容积比的试管,直径应一致。

(3)用上下翻转试管的方式振摇沉降物,用力要一致,用力不要过大,切勿横向用力振摇。

(二)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且比较几种润湿剂的作用1.处方表2硫磺洗剂处方组成2.操作操作方法同制备氧化锌混悬剂相似。

称取精致硫磺置乳钵中,按各处方组成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乙醇和甘油;吐温-80(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再加入蒸馏水研匀,稀释且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振摇,观察硫磺微粒的在三个试管中的混悬状态,且记录观察结果,比较几种润湿剂的作用效果。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1.将氧化锌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测定结果填入表3。

表3沉降容积比和时间的关系注:H0为混悬液的高度;H u为沉降物的高度;H u/H0为沉降容积比。

2.根据表3数据,以H u/H0(沉降容积比)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各处方沉降曲线,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助悬能力。

3.描述硫磺洗剂各处方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润湿剂的作用效果。

实验二乳剂的制备和评价一、实验目的1、掌握乳剂的手工制备方法;2、熟悉乳剂稳定性参数的测定。

二、实验指导乳剂是俩种互不混溶的液体(通常为水或油)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制备时加乳化剂,通过外力作功,使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液体制剂。

乳剂的类型有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等。

乳剂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俩相体积比。

制备乳剂时应根据制备量和乳滴大小的要求选择设备。

小量制备多在乳钵中进行,大量制备可选用搅拌器、乳匀机、胶体磨等器械。

制备方法有干胶法、湿胶法或直接混合法。

乳剂类型的鉴别,一般用稀释法或染色法。

乳剂的分散液滴一般为0.1-100μm,微小液滴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大,因而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乳剂的破坏是其必然结果,只是方式和时间上的差异而已。

乳剂的物理不稳定性表现为分散液滴可自动由小变大或分层等,其每种形式都是乳剂稳定性发生改变的表征。

本实验采用离心法加速乳剂的分层,由于不同处方组成的乳剂在相同的离心条件下乳滴合且或分层速度不同,因而表现出乳剂的浊度或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因此,通过测定样品被离心前后在一定波长下对光吸收大小的改变,可计算乳剂的稳定性参数(K E),用以快速比较和评价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的稳定性参数(K E)计算如下:式中:K E—稳定性参数;A0—离心前乳剂稀释液中一定波长下的吸收度;A t—离心t时间后乳剂稀释液在相应波长下的吸收度。

当A0-A t>0(或A0-A t<0)时,分散相油滴上浮(或下沉),乳剂不稳定;当A0-A t=0,即A0=A时,分散相基本不变化,乳剂稳定。

即K E值越小,说明分散油滴在离心力作用下上浮或下沉的越少,此乳剂越稳定。

由此可见,以K E 值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乳剂的物理稳定性,为筛选处方及选择最佳工艺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内容和操作(一)乳剂的处方组成花生油6mlTween-803ml蒸馏水3ml加蒸馏水共制成50ml(二)乳剂的手工制备(1)取Tween-80和花生油置乳钵中,研磨均匀,加入蒸馏水3m1,迅速向一个方向研磨,直至产生“劈裂”的乳化声,即成初乳(初乳稠厚、色浅)。

(2)用蒸馏水将初乳分次转移至带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50ml,搅匀即得。

(3)取乳剂少许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测乳滴大小及均匀度。

操作注意:(1)制备初乳时所用乳钵必须是干燥的,研磨时需用力均匀,向一个方向不停地研磨,直至初乳形成,关键是用力,不停歇。

(2)乳钵最好选用表面粗糙的。

(3)镜检时要分清乳滴和气泡。

(三)乳剂稳定性参数的测定取制备的乳剂样品,盛于1.5ml离心管中,将其调平后,放入离心机。

调节离心机转数为3000rpm,离心15分钟后,取出离心管,以微量取样器从离心管底部吸取50μl液体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以水为空白在550nm波长下,测定其吸收度值(A t)。

同法取50μ1原乳剂样品,于25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在同一波长下测定吸收度值(A o),计算乳剂的稳定性参数K E。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1.通过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各组之间比较制得的乳剂在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别方面的差异。

2.将制得乳剂的K E值填于下表,且评价其物理稳定性。

表1乳剂的物理稳定性参数实验三片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2.熟悉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指导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

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

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现将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过程介绍如下: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

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方可投料生产。

为了保证药物和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适宜的溶出速度,药物的结晶须粉碎成细粉,一般要求粉末细度在100目之上。

向已混匀的粉料中加入适量的粘合剂或润湿剂,用手工或混合机混合均匀制软材,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除用微机自动控制外,也可凭经验掌握,即以“握之成团,轻压即散”为度。

软材可通过适宜的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

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太多。

这俩种情况制成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的现象,都不符合压片对颗粒的要求。

制好的湿颗粒应尽快干燥,干燥的温度由物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60℃,对湿热稳定者,干燥温度可适当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