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 ppt课件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总结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读下片并思考
❖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的最大一场雨 也结束了,那么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 人生有了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15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 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 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 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 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 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 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 铺垫。
“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 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 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 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
黄苏 州东
苏
成坡
东
就成
坡
了就
பைடு நூலகம்
苏了
余 秋 雨
东 坡 。
黄 州 ,
与 黄 州
定风波
苏轼
读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意:语速快慢、语气轻重、语调升降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 生活艰难
❖日炙风吹面如墨。
❖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苏轼的突围
蒙冤被贬、功业无成的苦闷无奈 面对自然、英雄遗迹的心灵挣扎 突破心灵重围,自我安慰、超脱 看透荣辱、祸福不惊的宁静平和
多愁善感的苏轼 豪迈旷达的苏轼 诗意理想的苏轼 清醒现实的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 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 天。
❖ 据《东坡志林》卷的记载:“黄州东南三十 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 相田。”
苏东坡与黄州
❖ 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 余,虽遭宦途风雨,但 他能以豪爽乐观的性格 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 解脱出来。这段时期, 苏东坡作词约五十首。
❖ 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 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攸忽而过, 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 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 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 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 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 要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记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雨中徐行
不怕 象征隐喻、以小见大
自然风雨——人生荣辱
雨过天晴
无谓 超脱、旷达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 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已而遂晴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
❖ 思考:诗人为什么喝酒?
提示:1、苏轼以前的作品为何喝酒? 2、结合写作日期(注释)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柏台霜气夜凄凄, 命悬一线
❖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 九死一生
❖魂惊汤火命如鸡。
❖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开荒种地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 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一切都归于平静。
风雨和晴有没有深层含义呢?写出 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的内容
❖ 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 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 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 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 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 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