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修辞手法PPT
缩小夸 张
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超前夸 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 来了。
二、修辞手法 —— 对比
定义: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 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作用:准确运用对比, 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 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 力。
二、修辞手法 —— 对比
• 1、两体对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2、一体两面对比: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 一个人,他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修辞手法 —— 对偶
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
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
方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 忆,有音乐美感。
三、练习2
三、读古诗,辨修辞。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 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对偶 )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对偶 )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比喻 ) 7、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设问 )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代、夸张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 )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3、借喻
定义: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二、修辞手法 —— 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 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 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 —— 对偶
•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二、修辞手法 —— 排比
定义: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 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读 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 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 定义: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 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 抒发感情。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 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扩大夸 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分辨修辞手法 2、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学会使用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 引用、双关、顶针、互文、通感 呼告、反语、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概念: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 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的一种修辞方法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二、修辞手法 —— 反问
定义:反问也叫反诘、诘问。只问不答,是用 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作用: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证据,增强表 达的效果。 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修辞手法 —— 设问
定义: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自问自答。是为 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反悔感情而有意提问 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 文章富有变化。 如: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 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二、修辞手法 —— 反复
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 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 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可以使诗文的格 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二、修辞手法 —— 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 如: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 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 亡。
二、修辞手法 —— 双关
如: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 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在这段对话中,鲁迅先生用“碰壁”这个词 语,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与黑暗斗争的艰难, 语言生动而发人深省。
二、修辞手法 —— 通感
定义:利用诸多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 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的理 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 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二、修辞手法 —— 比拟
定义: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 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分类:拟人、拟物。 如:
1、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2、小鸟在枝头唱歌。(拟人)
二、修辞手法 —— 比拟
• 拟人作用: 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 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谢谢 本次课程到此结束!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 体。使语言形象、生动、寓有感染力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1、明喻
形式: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 如:共产党像太阳。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2、暗喻
形式: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如:弟弟成了泥了。
二、修辞手法 —— 借代
1、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2、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 代本体)
3、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 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4、两个红领巾正朝我们走过来。(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5、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三、练习1
一、下面的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按顺序填空,下列 几组答案中唯一正确的是( A )。 (1)《手术台就是阵地》 (2)《蟋蟀的住宅》 (3)《沙漠里的船》 (4)《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5)《把牢底坐穿》 A.比喻 拟人 比喻 设问 夸张 B.夸张 比喻 夸张 反问 比喻 C.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 夸张 二、看广告,知修辞。 1、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比喻 ) 2、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夸张 )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 )
如:“晨钟云外湿”以“湿”字形容钟声,所 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雨而去,故“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二、修辞手法 —— 顶针、互 文
“顶针”定义:又叫顶真或联珠。“ABC,CDE”。
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互文”定义: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 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 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相互补足,就是互文。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二、修辞手法 —— 引用
定义: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 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分类:直接引用、定义: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 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言在此意在彼的一 种修辞方法。 作用: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 意,给人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