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末——增分主观题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末——增分主观题
[练获取信息] ①处体现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处说明我们要坚持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益。 ③处说明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体现了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 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
2017 年 10 月 22 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 待会上,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领导, 就 “满足人民新期待, 保障改善民生”这一主题介绍了有关情况。 ③ 5 年来,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增 59%和 97%, 近 6 000 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5 年创造了超 6 500 万就业岗位;5 年来,住房保障成就显著,近 8 000 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房地 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 度,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超过 9 亿人,医疗保险 覆盖逾 13 亿人。
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 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 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 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 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 应用新媒体互动、 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 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答题靠习惯性思维, 对于哲学类习题考生在答题中过分 强调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述,忽视对材料的分析,答案只 是简单罗列了教材中基本原理,没有结合材料对原理的具体运 用作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答题时只是简单罗列了教材中社会 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没有将材料中如何关切“人民”这个主 体进行具体分析,造成答题侧重点跑偏,降低了该题的得分。
二、找点要“细 ” (1)教材语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 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材料语言:“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得出人民是传承 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 得出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 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得出发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 播等技术手段”得出传承方式的创新,即喜闻乐见的方式。 (3)时政语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审题要“准 ” (1)确定知识范围与题型: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社会历史 主体” 的知识,题型为说明类题目,应当遵循 “教材基本理论观 点+材料中关键信息 ”的答题模式。 (2)答案源于哪里:一是依托教材中 “社会历史主体”的具体 表述,二是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答什么,答多少:首先阐述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和方法论 要求,然后分析材料中如何在该原理的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
三、答题要“范” [参考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 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 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 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 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单元末
增分主观题
聚焦长效热点·锁定常考点·规范答题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一、教材体系要点存储清 ——重视知识提纲的整理
二、材料信息要点获取全——做题注重材料分析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 量。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 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 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Fra bibliotek[典例]
(2017· 全国卷Ⅰ ·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 年春节 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 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 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 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 、楚辞、唐宋诗词、毛 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
(4)忽视材料信息的挖掘和运用, 对于材料中传承发展优秀 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参加的主体的广泛性、传统文化选择 的依据、内容、技术手段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筛选,只是简单 的将教材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中表面肤浅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 合,造成答案组织不完整,导致失分。 (5)时政术语积累不够。 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经常涉及“增 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多数考生对于该信息不掌握,造成在 组织答案时漏掉重要得分点。
[错因警醒] (1)审题方向偏离, 试题要求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 知识作答,但被很多考生忽视这一知识限定,只看到后面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将此题的答题方 向瞄准了文化生活中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方向比努 力更重要,审题的失误带来的是满盘皆输。
(2)死套教材知识,设问明确限定用“社会历史主体”的 知识作答,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将这一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 要求全部罗列,没有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 ——传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如何始终把人民作为主体的,试题答案 答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 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些理论观点,考生在此费时费力不少,但没有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