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 -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国王与匈奴勾
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
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i ]关东西相距数千
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
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
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说,次句即“孤城玉[ ]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
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打
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
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
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离,北边有突厥,
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1 ]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
城池是唐重
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土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
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成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
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
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主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
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一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
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
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成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
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
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