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P17)2、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语言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P18)3、研究幼儿心理时必须从幼儿的生活中研究,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即客观性原则。
(P16)4、幼儿的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这表明了儿童年龄特征的 B .(P13)A、阶段性B、稳定性C、可变性5、在儿童发展的心理过程中遗传起必要的物质前提作用,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
(P6\P10)6、由外在要求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P4)7、儿童发展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这反映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P13)8、社会生活坏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P7)9、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P12)、10、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P10-11答: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的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的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再集体中接受教育。
11、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辨析)四、语言1、幼儿用语言来提醒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这是语言的调节功能。
P902、3-4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P743、幼儿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P77(辨析)4、凡是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P825、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自言自语的形式。
P916、整个幼儿期,幼儿在进行有明确目的的讲述时,其句子的平均长度大约为含有3个词以下和16个词以上的句子,均很少出现。
P877、自言自语是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
它既有外部言语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
P928、幼儿往往不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反话”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表面性。
P869、幼儿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P7210、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P72-76答: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幼儿对韵母的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发辅音感到困难。
5、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相关。
6、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
五、注意1、幼儿按照教师要求先参加结构游戏,再做智力游戏,这是注意的转移表现。
P1102、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体现。
P105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个体本身的状态。
P1014、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P1005、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和掌握的熟练动作少。
P1096、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维持和组织作用,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P1007、注意分散主要是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的作用引起的。
P1088、在组织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P111-113答:我们应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各种活。
1、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a、重视玩教具的制作和使用b、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c、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2、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
a、帮组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b、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c、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3、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恰当的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来维持注意,使幼儿能轻松、愉快的参加活动,顺利的完成教育任务是很必要的。
六、感知觉1、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 岁能分辨上下方位,4 岁能分辨前后方位,5 岁能分辨左右方位。
(P127)2、幼儿教师教学时使用的贴纸教具或挂图,背景和观察对象的差别应大一些,这是根据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P132)3、幼儿时空知觉的特点是常常时空关系的混淆。
(P129)4、感觉的对比有两种: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P131)5、幼儿辨别声音的听觉有两种:一是纯音听觉,二是语音听觉。
(P121)6、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大,视敏度在不断发展,所以给幼儿看读物,应该是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P122)7、幼儿最容易掌握的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
(P123)8、 4 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所以,这个年龄是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
(P126)9、播放音乐给幼儿听不应过响,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P131)10、幼儿经常把鞋子穿反,这是由于辨别方位能力尚未发展好。
(P128)11、感觉分析器在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后,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适应。
(P130)12、幼儿掌握综合辨色能力的特点是先会配对,再会指认,再到笼统命名,进而到精确命名。
(P123)13、如何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选两条规律分析)(P130-135)答:幼儿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感知觉规律有适应、对比、知觉的选择性以及知觉的理解性。
1)适应是指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的现象。
视觉适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
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和触觉的适应现象也很明显,单痛觉的适应现象不明显。
根据感受性的适应规律,带幼儿由亮处进入较暗的场所,或u暗处进入亮处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以免因眼睛看不清而发生意外事故。
让幼儿闻某种气味也不要闻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播放音乐给幼儿听不应过响,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两种。
一是先后(相继)对比,这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同时对比,这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实际意义。
考虑到颜色的对比,可以使环境中的美术装饰相互存托,考虑到明度对比,又可以使演示场所利用一定的照明、遮光设备等,使儿童看的更清楚。
不过,不同分析器的活动也会相互影响,因此在幼儿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当很大。
3)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虽然接触着许多刺激物,但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选择性。
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
4)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只要感知对象的部分或一些主要属性,就可以把整个对象完整地反映出来。
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
根绝这一规律,要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可做到较好的效果。
14、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36-139)答: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特点,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
1)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3)观察的组织性,从缺乏系统性、顺序性向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4)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5)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七、记忆1、儿童记忆在质的方面的发展表现在记忆态度、记忆方法、记忆内容和记忆正确性的发展。
P1572、幼儿记忆在量的方面的发展表现在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
P1523、幼儿对不太理解的诗歌,熟读之后也记得住,说明幼儿以机械识记记忆为主。
P1604、幼儿的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言语对儿童的行为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P158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出著名的“遗忘曲线”,从中发现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P1566、幼儿记忆正确性较差的原因分析。
P166答:幼儿记忆的正确性较差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展水平较低有关。
幼儿大脑皮质的分化过程尚未完善,对复杂的材料不善于作精细的分析,识记时不求甚解,再现时又不会想方设法,又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相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因而记忆的正确性差。
幼儿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而记忆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逐年提高。
7、根据幼儿记忆力的特点,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P167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根据幼儿记忆保持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的特点,帮助幼儿进行复习十分重要。
2、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幼儿的记忆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
3、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
幼儿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幼儿对记忆材料理解的越深,记得就越快,保持时间也越长。
4、让幼儿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记忆活动中,多种感觉道的参与对识记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尽力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都投入记忆活动,在识记过程中既听又看,还能动手操作等,就容易记得既完整、正确,又牢固。
5、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
※8、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P170-171答: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相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回忆。
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是不对的。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
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而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意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为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八、思维1、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