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明威的写作生涯

海明威的写作生涯

一、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与乔治·奥威尔、惠特曼等许多欧美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是记者出身,且是参加过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地记者。

虽然在海明威本人看来为报社和杂志写稿最初是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取得参战资格等现实需要,他曾说过:“记者工作对作家是‘一种日常性的毁灭’”。

不过事实上,记者职业生涯不仅为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和语言特点,战地记者的经历也练就了他的硬汉风格。

二、早期的文字训练在文体形成中的体现。

海明威早期的新闻实践主要是1917年-1920年,这期间他的主要经历有:
1917-1918年4月,海明威中学毕业,进《堪萨斯星报》当实习记者,周薪十五美元。

1920年12月,结识《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Daily Star)和《多伦多星报周刊》(The Toronto Star Weekly)的编辑,答应做自由撰稿人。

1920年12月,为精装月刊《合作联社》做助理编辑,主要是编写广告宣传文字,周薪四十美元。

海明威在《堪萨斯星报》做实习记者的半年中受到了初步的文字训练,该报对记者的“文体要求”主要有:“要写短句,第一段要短”,这其实在说消息的导语;“用陈述句,叙述要有趣味”,“不要用陈旧的形容”,“要正面说,不要反面说”等等。

1该报所提倡的简洁有力的文风,被海明威自然地融入到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去。

提到海明威的风格,大多数人首先谈到他写的句子通常较短,因为中国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英语的从句嵌套着从句,而海明威的句子与我们印象中的英语不一样。

贝茨将其概括为“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干净”,乱毛指的就是形容词。

2就连他的景物描写都有别于巴尔扎克那种把伯爵夫人礼服的花边、样式连篇累牍地描写方法。

例如:
我们穿过森林,上了路,绕过一块高地,只见前面绿油油的一大片平原,绵延起伏,路的尽头是黑黝黝的山峦。

《太阳照常升起》
又如:“那年夏天,我们住在村庄上的一栋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

”《永别了,武器》
他写环境,用了“只见”、“望得见”这些词,这表明他以读者的心理去考虑,为了怕读者厌倦而没有用“有些什么”,让读者所读正是作者所见。

海明威本人用“冰山原理”总结了他的文体。

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在海面以下。

3什么该省去,什么该浮在水面上让读者看到?这不禁让我想到魏老师在讲出镜记者时举的一例,他说在汶川地震的现场,战士们正在挖掘废墟,一记者在采访的头一句话是:“请问你们现在正在干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意义就在于画面镜头已经告诉观众他们在干什么了,记者应该搜集大家所不了解的信息。

马原将“冰山理论”概括为“经验省略”,他颇有些饶舌似地解释为:“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他就说大家不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

”4这点突出表现在《永别了,武器》中被海明威改写了39遍的那段,(也是研究海明威的学者们都提到的一段):
我往房门走去。

1
董衡巽:《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7页
2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31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三联书店版
4马原:《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一期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

”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这段文字是写的是“我”的妻子凯萨琳死后我的表现,作者没写“我”如何绝望和伤心,即使前面生离死别时也只写和妻之间的对话,一句内心独白也没有,但“我”的情绪郁积已久,在与护士的争执中爆发。

我短短的几句话比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得更有冲击力。

读完这段读者已知道房里有两个护士的事实,以及我悲痛的心情,所以说海明威省去的东西读者在读完后还是知道了。

三、“冰山原理”对新闻写作的启示
梁衡先生说过:“文学吸引人的魅力在于,一是它通过语言来表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二是它诉诸形象,是形象艺术;三是使用典型手法,有极强的表现力。

而新闻写作也离不开这三点,于是新闻与文学便有了相似之处。

”他说新闻为了增强自己的表现力,无疑地也常向文学借鉴语言,借鉴锤字炼句的功夫。

5
海明威运用“冰山理论”的写法,既是来源于他早年当记者写报道时的文字训练,也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方法上的借鉴。

这启示我们,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尤其在写电视新闻稿件时,要注意镜头语言已经呈现给观众的信息,要考虑到观众的认知规律。

不要喋喋不休地配上画面内已有的内容作为画外音,也不要为了调动观众的情绪而拼命地煽情,要相信观众的理解力,这才是真正地尊重观众。

四、后期的战地记者经历
海明威是将个人传奇的经历和等身的著作相结合的作家,可以说他首先是个军事高手,是个斗牛、猎狮子和捕大旗鱼的爱好者,然后才是记者和作家。

他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主要有:1922-1923年,赴巴黎,为《多伦多星报》担任驻欧记者,报道欧洲时局和生活。

在此期间,采访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采访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墨索里尼、希土战争及洛桑和平会议。

1933-1936年,为《老爷》杂志(Esquire)写散文通讯,在此期间常去古巴捕鱼,第一篇通讯为《古巴来信》。

同在《老爷》杂志发表的有通讯《在蓝色的海上》,内容即为小说《老人与海》的原型,以及小说《非洲的青山》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1937-1939年,去纽约与“北美报业联盟”(The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订立合同,采访西班牙内战的通讯稿每篇一千美元,电讯稿每篇五百元。

此期间与J.伊文思合拍纪录片《西班牙大地》,发表剧本《第五纵队》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1年,代表《午报》(PM)、《柯里尔》(collier’s)杂志访问中国,先后采访宋庆龄、周恩来、蒋介石,发表通讯《海明威说日俄条约未能阻止俄国帮助中国》、《海明威说中国需要飞行员和飞机在空中打击日本》等。

6
1944年,二战期间与《柯里尔》签约去伦敦报道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

如果说一战带给他的是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幻灭感写《太阳照常升起》的话,那么在他之后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了与世界抗争的硬汉形象,(在《老人与海》中达到顶峰)。

这样从“迷惘的一代”到积极入世的姿态的转变,从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可窥见一斑。

如前所述,海明威是代表“北美报业联盟”赴西报道战事的。

在和J.伊文思合拍纪录片《西班牙大地》时,他把镜头对准战场,经常去前线拍镜头。

为了赶拍政府军的反攻场景,他们天没亮就赶到司令部,跟在政府军坦克和步兵后,边躲闪炮击边取景拍摄。

他扛着笨重的摄
5
梁衡《梁衡文集卷六》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0-135页
6参考自董衡巽《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178-185页
影机,告诉伊文思站在什么方位取景,或居高临下,或摸到敌人阵地前面。

之后又为之写解说词并亲自配音。

并在卡内基音乐厅内发表“法西斯主义是一派谎言”的演讲稿介绍此片。

他批评美国国务院用禁运武器给共和政府的办法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希望罗斯福总统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谴责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法西斯政权的姑息养奸的行为。

再赴马德里时,战事进一步恶化,弗朗哥军队已控制北部沿岸各省,占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

与之同行的马修斯这样形容他们艰苦的采访:“有四次我们边开车边写,一口气工作了二十四小时,有一次工作了四十四小时。


五、硬汉的写作风格对记者职业的启示
西班牙内战是以民主政府的失败,弗朗哥的上台为结局的。

海明威自己也对于他们无法挽回败局深感无奈,他说,作家就是要写作,打仗的事他无能为力了。

即便如此,海明威亲历了战争,成为历史不偏不倚的见证人,甚至还挑战了当权者,做了记者该做的事,这让我们感到一股悲壮的力量。

面对西班牙内战复杂的局面,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也写到了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他说:“战争太复杂了,我们明白,战争是件坏事,但一旦打起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胜——然而我们没有打胜。


学习新闻的学生都理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像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一样惊爆政治丑闻将尼克松赶下台,像爱德华·默罗那样将麦卡锡打倒,新闻媒体真的有足够的力量冲破体制的封锁吗?正如老人一定能够打败大鲨鱼吗?用海明威的一句格言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在于最终结果是胜利与否,重要的是要保持海明威式的战斗姿态,担当起监督体制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