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的相关问题做出以下分析:1、地位和作用: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理解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

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

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实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有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理解“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水平。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改进和制取气体的操作。

4、学生情况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实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所以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步骤及方法实行拓展归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方法:本课题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氧气制取的相关知识,并且要实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

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自体验相结合,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的具体实验相结合,能准确、安全地实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准确的相关结论。

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指导学生实行思考、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用“实验仪器”作教具,充分发挥它们在化学课中的独特作用。

而学生主要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实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

6、课前准备工作:所需的仪器用品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气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单孔、双孔)、锥形瓶、集气瓶、水槽、棉花、玻璃片、药匙、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止水夹、火柴等。

药品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此外还需要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挂图等。

下面是我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安排: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复习知识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那么当时我们用什么药品制取了氧气?制气装置是怎样的?收集装置呢?(展示实验挂图和整套实验的实物装置)(回忆)用高锰酸钾作药品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知识打下埋伏。

2.课题引入我们还知道另外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用过氧化氢溶液。

但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学完上节课后,教材中并没有详细介绍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那么上述实验的发生装置是否也全体学生分为每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发现不适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同样适合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呢?3.学习活动①那么应该对上述装置做如何的改动呢?针对其中某一组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并要求学生解释改动的原因。

(2H2O2MnO2 2H2O+ O2↑)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改动观点,并经过讨论确定下来。

其他同学也可补充。

希望同学们能比较出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为下面的实验结论提供依据。

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习活动②根据刚才的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那些因素?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实行讨论。

希望同学们能够得出“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结论。

对于发生装置中的反应器,除了试管,还可用什么仪器?全体学生在头脑中实行回忆和筛选。

希望同学们从所需气体量多的角度想到集气瓶和锥形瓶等。

若用这套装置制取氧气时,若还未收集满,药品已用完,此时还需拔掉胶塞,再加液体,很麻烦。

有没有可随时方便添加液体药品的方法呢?还应注意什么问题?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实行讨论。

希望同学们想到将单孔塞换成双孔塞,并使用长颈漏斗,将其插入一孔中。

并注意实验时应将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液封作用),否则产生的氧气会有两个出口不利于收集,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

同时考察学生们的组装仪器的水平。

用上述发生装置制氧气,气流会不够平稳,那么怎样改动能够控制氧气产生的快慢呢?(学生讨论后老师分别展示下列装置)学习活动②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实行讨论。

希望同学们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考虑到它有活塞,可控制液体的滴速。

也可用生活的注射器和塑料瓶,考察了学生是否观察和注重生活。

比较分析这三套能产生氧气的发生装置的优缺点: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实行讨论。

希望同学们比较后得出:用试管装置简单,但产生气体的量少;改用长颈漏斗后添加液体方便但产生氧气流不平稳;换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后可避免长颈漏斗的缺点。

问:当打开活塞后,下面的实验中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全体同学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后同学代表回答。

同学可补充回答。

希望同学回答出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的现象。

因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使容器内气压增大,将气球压小,并把红墨水沿导管向左压出,通过练习也巩固了氧气的发生装置。

学习活那么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希望同学们记住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并注意能与空气中的动③(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从下图中选择:每个小组的成员回忆、讨论成分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并得出“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的结论。

4.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给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分组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教师巡视)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步骤错误和产生的疑问,并且要引导学生实行思考和讨论,适当给予指导。

最后由教师实行归纳,并得出“查、装、塞、加、收”几个步骤。

分组回答,并实行必要的补充。

让学生们领会每个字表示的含义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基础上,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完成相关探究活动,能提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水平。

让学生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做比较。

Ⅰ对于有双孔塞的装置该如何检查其气密性呢?教师先鼓励同学们所选方法的长处,然后再逐一否定。

由教师讲解两种方法。

(1)先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后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观察漏斗中颈部是否形成高于锥形瓶液面的稳定水柱?(2)在导管的出口处连接一注射器,并缓慢往外拉注射器活塞,看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踊跃回答。

同学甲说“先用棉花堵住长颈漏斗上端,再用一般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同学乙说“直接向长颈漏斗中倒水”……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同学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会有所不同。

Ⅱ教师讲解“装”的含义:只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个别同学想到为什么不同时倒入过氧化氢溶液?希望同学们再次体会用长颈漏斗的好处。

获得结论Ⅲ教师要补充说明:在“塞”好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若为分液漏斗,则打开塞子,缓慢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回忆固、液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们想到先“固”后“液”的顺序。

Ⅳ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若为分液漏斗,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Ⅴ清理实验台。

学生体会制取到氧气时的快乐体验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在制取气体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知识补充和拓展教师拿出下列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由教师逐一解释该装置的用途,并向同学们介绍此“万能装置”。

全体同学认真观察教师讲到其收集作用时同学们把它与普通的收集装置实行比较希望同学们注意到该装置也用到广口瓶、双孔塞,且插入的导气管长度不同使同学们知道该装置有储气、洗气、收集等多种用途,并重点了解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氧气的进气口应在“万能装置”的哪一端?6.小结评价水平拓展在这个节课题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在实验室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不管从安全、环保还是节能、简便的角度来说,它都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

在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们也能够思考一下拓展作业(附于后面),通过这些问题的练习能提升你们的学习水平。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要求在课后完成相关的作业。

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知道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使用本节课题的知识,去解答一些问题,拓展学生的水平。

板书设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2H2O2MnO2 2H2O+ O2↑实验步骤:查、装、塞、加、收理解“万能装置”教学反思:1、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积极性也高,课堂效果较好。

2、这节课最有感触的是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环又一环,提出了一些问题。

同时我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尽可能地把思考、讨论和表达的机会留给他们,让他们在收获知识中得到快乐,从而起到课堂“推动”的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学到了技能、张扬了个性,又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要求。

3、这节课“比较”的方法用的较多,能会用且用好也很重要。

4、本节课教学过程安排如果不紧凑,时间上会有点儿紧。

拓展作业:(老师能够提前印发给学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⑴药品:或。

⑵反应原理:①,②。

2、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3、要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用到的收集方法是()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A B C D E F a b 4、已知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能够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