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古代木构建筑特征教学讲义

8古代木构建筑特征教学讲义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 式》中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栔 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 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 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
天坛祈年殿内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三、 枋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 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往以 “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金厢斗底槽 双槽
分心槽 单槽
满堂柱
副阶周匝
■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


举 架—举折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面做法;
面阔间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间”作为计数单位。在建筑 物的平面上,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 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 间,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 若干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
寻杖绞角造:木寻 杖在转角望柱处相 互搭交而又伸出的 做法。
寻杖合角造:木寻 杖止于转角望柱处 不伸出的做法。
清式勾阑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四、铺地
铺地
室内铺地 室外铺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一般对缝或错缝; 殿堂也有用大型地砖--“金砖”; 室外铺地早期用卵石铺砌(新石器中期),汉唐之 后就采用预制的地砖;
故宫宁寿宫古华轩内景
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内景
同里退思园西院内景
第二节、大木作
一、 基本概念
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变化过程,一般是从 大到小;
角柱
檐柱
金柱
山柱 中柱
檐柱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柱的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这成就,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 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遭受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历 史上许多伟大建筑都化为乌有,与之相应的宝贵 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也都已失传。
(一)普通台基构成
象眼石 垂带石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特别是熟悉了 解宋、清两代大木作的具体构成和些许重要做 法;
2.重点认知掌握古建的梁架结构和斗栱结构;
3.通过课后学习,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建筑的相 关内容;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 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 尤为宏巨。既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灿烂辉煌, 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 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 构、施工、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
厦两头
悬山顶—不厦两头
瓜 栱—瓜子栱
万 栱—慢栱
厢 栱—令栱
正心瓜栱—泥道栱


翘 —华栱或卷头
梁 —栿或梁
单步梁—剳牵
桁或檩—禣
五架梁—四椽栿
脊桁 —脊禣
上金桁—上平禣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三 踩—四辅作
二、 柱
(一)柱的种类 檐柱
金柱

山柱
瓜柱
角柱
直柱
柱 梭柱
檐柱:支撑屋檐的柱子,用于廊下;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山柱: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并且在山墙
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抱鼓石 的做法
最高级台基 太和殿
高级台基 乾清宫
一般台基 中山堂
二、踏道
踏道
阶梯形踏步
坡道
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 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左磩右平”则左斜平坡道,右 为阶级形踏跺;
故宫 辇道
〇 分为阶梯形和斜坡式
〇 如意踏步:
是不用垂带石只用 踏跺的做法,一般 用于住宅或园林
〇 慢道: 是在斜道上用砖石 露棱侧砌,可以防 滑,一般用于室外。
《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 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 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 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 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 为慢道。
三、栏杆(勾阑)
砚窝石
(二)普通台基做法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 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 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面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宋式 勾阑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层次构成 体量权衡
格调韵味
宋式 分层多,9~12层 主次分明 个别线脚不合理 秀挺、精细、洒脱
清式 分层少,6层 无明显主体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敦实、粗壮、庄重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 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 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 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 枋;
清式勾阑 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
须弥座的雕饰分布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