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考查时间:60分钟考查内容: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2.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4.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 秦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经济上自公元前216年始,“使黔首(百姓)自实田(自己上报土地数目)”,这一法令表明秦朝A.秦朝在全国实行土地国有制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在全国确立C.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D.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控制6.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7.“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农民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8. 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9.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以下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10.《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
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
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D.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11.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A.汉B.北宋C.南宋D.明12.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13. 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1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15.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
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16.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17.明代山西商人范世奎“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18.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坊市的界限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19.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1.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烤熟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A.北宋B.元朝C.唐朝D.明朝2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23.据张翰《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
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B.杭州丝织品精致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2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25.“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材料三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曲高转筒车图都江堰(四川成都)曲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唐代曲辕犁使用示意图王祯《农书》书影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2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衣食足而知礼仪》材料二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材料一反映了手工业的哪种经营方式?有何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属于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这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局限性?(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6分)28.(22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商业、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