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轻巧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问题导思“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西北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 A.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年较差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E.海拔高,空气稀薄提示:ACD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温馨提示(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全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以示意图来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2013·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审题答题规范专训]—————————————————————————————————————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B——————————————————————————————————————2.(2014·安徽高考节选)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的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解析:选C海面热量低纬度地区盈余,中高纬度地区亏损,图中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可排除选项A、D;海-气热传导的热量总值不大,故海-气热传导差额数值也较小,故Q4为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排除B选项,C项正确。
3.(2013·安徽高考节选)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解析:选D从图中可知,该地北京时间6:10左右日出,20:40左右日落,昼长约14.5小时,应该是夏半年,排除A、C选项;从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上分析,上午辐射相对较弱,北京时间12:00~14:00时段,有明显下降,显示云层影响较大,可判断该日天气为多云,D项正确。
4.(2012·重庆高考节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解析:选B温室效应增强,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近地面大气辐射增强,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5.(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A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因此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其他三幅图在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稳定,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
全析考点二|热力环流以示意图来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6.(2011·大纲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
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解析:(1)D(2)B第(1)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 500m高空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最大,故冷气团到达甲地附近上空。
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C、D都不正确。
7.(2013·浙江高考节选)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
夜晚盛行山风,谷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盛行谷风,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8.(2010·全国卷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2)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解析:(1)B(2)B第(1)题,多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最高气温低于晴天,A错误;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最剧烈处在9日8~13时,D错误;从题中信息可以判断8日为多云,9日为晴天,晴天时白天气温变化更剧烈,故B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知,备选项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8日22时左右,故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为8日22时左右。
等压面的判读1.判读气压(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 A>P C,P B>P 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 C>P D,P B>P 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B地。
9.(2014·山东高考节选)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解析:选B一般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图可知,甲地高空气压低于38°N,则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38°N,因此近地面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