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艺术比较复习材料第一讲导论中西艺术的基本差异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
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分别对中西艺术迥异的总体风格加以把握,那就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与西方艺术的“写实”。
具体体现为: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中西艺术比较的主要内容中西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比较中西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比较中西语言艺术(文学)比较中西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比较中西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比较第二讲中西建筑比较中西传统建筑的基本差异木质材料为主;石质材料为主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拱券式的穹顶结构优美的线条造型;崇高的立体几何造型整齐灵活的平面布局;开放单体的空间格局绚丽而淡雅的色彩;外观宏大冷峻理性简洁丰富的雕塑装饰;室内装饰华丽繁琐细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对抗1.建筑材料差异⏹我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西方建筑是以石为本位的建筑,与之相比较,中国的土木建筑具有温和、平缓、轻捷、实用的艺术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
而西方采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冷而硬、厚而且沉、庞大的石块,追求的是一种高大、宏伟、神秘、威严和震慑的效果,体现的是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
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2.建筑结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梁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西方建筑从古罗马开始就采用拱券结构来架构建筑同梁木结构相比:1、拱券结构带来的大跨度的穹顶和拱顶可以形成很大的建筑内部空间,部分室外活动(如祭祀活动)可以转向室内;2、建筑内部空间艺术得以发展,与外部空间同等重要;3、可获得很强的集中式内部空间;4、穹顶与拱顶的组合可以构成很复杂的空间组合3.中西建筑造型差异中国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以人体为建筑的尺度,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
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整体上中国的建筑都追求一种流动轻盈的线条美。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
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4.中西建筑布局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存在。
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5.中西建筑外观色彩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
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
西方建筑外观简洁雅致,形象冷峻、极富理性气质,造型壮观,装饰不多,外墙平坦,而内部装饰却非常华丽,形成内外对比。
6.中西建筑装饰差异中国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
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
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
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
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西方建筑的的外观装饰简洁雅致,而室内装饰华丽、繁琐、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
装饰尽显富贵之态,有大量的雕塑、壁画、诸神的雕刻等等。
7.中西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差异中国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第三讲中西园林比较什么是园林园林是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工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世界上有三大园林体系,即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无论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是由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综合而成,再由园路来贯穿始终。
中国系统(东方园林):①中国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分江南和岭南),②日本园林;欧洲系统(欧洲园林):古罗马园林、意大利园林、法国古典园林、英国风景式园林;西亚系统(阿拉伯式园林):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莫卧尔园林(印度阿拉伯园林)。
1.中西造园理念差异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主要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由于受空间所限,喜好欣赏小景,偏爱把玩细部,往往使得有些园林空间局促拥塞,变化繁冗琐碎。
西方古典园林,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
更加注重整体,而不强调玩味细节。
但因空间开阔,一览无余,意境显得不够深远,同时人工斧凿痕迹很重。
2.中西园林的美学追求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主要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人强调人定胜天、人与自然的对立,故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对于自然造景材料的处理,西方园林没有去表现它们原有的自然美,而是突出了人对它们的改造和加工,是通过这些自然之物来强化人工雕琢的艺术性,在西方园林景观中自然因素完全被人工化了,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的风景形象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有理而无定势,“虽由人做,宛自天成”,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比性、协调性、和谐性,以自然来补充人工的不足。
中国园林的美不局限于风景形象的外在形式,它还寄寓于风景包涵丰富的内涵上,例如:植物花卉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内敛、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
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
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
3.中西园林组景方式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景方式,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
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
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
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等。
赏景以近距离的小景把玩为主,全景式的远观因借为辅。
中国园林的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许多园林的入口处都有一座假山或壁照,挡住游览者的视线,绝不让你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还常常把全园分成若干小园或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美学追求。
中国整个园林的设计,往往也是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