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精巧由头:让文章更具冲击力

20--精巧由头:让文章更具冲击力

20--精巧由头:让文章更具冲击力精巧由头:让文章更具冲击力(配合“传统”讲评材料,共11页)清初大戏剧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清代唐彪也说:“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佳作。

”精彩的开头,往往迅速赢得读者的青睐和好感。

开头方式有种种,其中以“由头”开篇,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说:“在你无法把‘常理’说出‘新意’的情势下,巧妙地、恰当地运用‘由头’,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一种‘诀窍’。

”《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就明确提出:“议论文写作能运用一个独特的由头,进行层层深入的品评,语言智慧、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它能迅速攥住读者眼球,激发阅读的期待与兴趣。

何为“由头”?“由”者,源也;“头”者,始也。

“由头”其实就是展开叙述或发起议论的“话头儿”,它就要求写作者精心构思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开头,由此引出叙述或引发议论。

一、“由头”的种类㈠“由头”可以是启人深思的客观事物、自然现象客观事物、自然现象中常常隐含着人生哲理。

以此作为“由头”,可以更为直观、生动。

如优秀作文《让生命之舟轻载前行》的开头:印度南部马哈尔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工具捕捉猴子:一个固定安装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爱吃的核桃,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猴子的前爪伸进去,但抓住核桃后就抽不出来了。

猴子常常中计,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接着作者分析为什么猴子不放下核桃逃命,联想到人类有时也犯同样的错误,再将猴子与人类进行比较,突出人类的贪欲更甚,最后总结主旨:“人生之舟必须轻载。

”㈡“由头”可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一种潮流如果能从当前的一个热点、一种潮流切入,往往能使全篇充满生气。

请看江苏太仓市高级中学周麟芳同学所写的《由大师的“远去”说起》的开头:前不久,相声界大师级人物马季先生悄然离世。

几天后,各大媒体纷纷刊登有关马季先生的文章。

这时人们才知道,2006年是马季先生生涯的第五十个年头,逝世前不久他还获得了相声艺术的“终身成就奖”。

人们也才真正认识到,离开我们的,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文章从当时的一个热点事件——相声大师马季先生逝世谈起,通过回忆先生生前对相声界人才流失现状的担忧,引出有关“郭德纲现象”的看法。

主体部分着重从两个方面具体说明为什么“郭德纲们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就此点展开说理,避免了泛泛而论。

可惜的是,这种时评体的文章鲜有出现在高考中。

而这种关注社会、关注时事,体现作者洞察力和思辨性的文体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㈢“由头”可以是文艺经典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古今中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经典。

这些经典经受了时间的淘洗,往往积淀着民族特质、人生哲理。

如果能从经典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写起,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就能理论新奇,使读者叹佩不已。

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的开头: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有点书呆子气。

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这是何永康老师所欣赏的一个“由头”,他说:“咱们小时候也曾痴想过,既然孙大圣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题呢?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虽然‘想’了,都没有深究,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可以引发许多议论的绝好的‘话头’!这位考生以此为引发,立即生动、形象,不言自明地将好几个‘大道理’‘新颖化’了,如:患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尝尽人间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炼,炉火出精钢;世上无捷径,征途及过程,等等。

以上列出的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说一通,阅读者肯定觉得是‘真理的重复’,颇感疲劳。

”从文艺经典写来,贵在“避熟就生”,不走寻常路,需用创新思维来挖掘经典中的“另类”价值。

㈣“由头”可以是富有内涵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这种开头的特点是,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主旨。

如优秀作文《过犹不及》一文的开头: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一个叫杰米扬的人做汤鲜美无比,受到了客人好评。

一次,他又用拿手好汤招待客人。

在他的力劝下,客人把汤直灌到嗓子眼。

可这位杰米扬先生还是无休止地劝客人再喝一盆,客人吓得只好逃走。

从“杰米扬的汤”这个寓言写起,作者再分析杰米扬的过错——过度,然后举例论证“过犹不及”。

普通的道理,由于有了寓言作为“由头”,就显得生动具体,富有说服力。

㈤“由头”可以是有冲击感的一个镜头、一幅画面一个有冲击感的镜头、画面,往往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引起深刻的思考。

如2009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问题》的开头:有这样一则广告:画上有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一头奶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旁白说:“提取优质原乳……”画面转到厚重的灰白世界,在流水生产线上,一罐罐铁盒生产出来,旁白说:“无菌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管理,上千道检测程序……”画面转向先进设备,最后转为一个个母亲幸福的笑脸,旁白说:“××牌婴幼儿奶粉,国家免检产品,妈妈们最好的选择!”作者抓取了电视上常见的广告画面,然后很自然地引出观点:“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问题。

”再围绕“国家免检”展开分析,立意深刻,引人警醒,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辨力。

二、“由头”的运用㈠“由头”选择有讲究选择什么材料作为“由头”,是很有讲究的,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斟酌确定:该例是否能与题目发生关系并能引出一个独特、深刻的观点?该例是否能深入到社会、文化、人性、人生等层面?作者是否熟悉该例并占有较丰富的相关材料?如下面三则材料:材料一:如今,拆迁之战已烽火遍地。

上海的被拆迁户女主人潘蓉拿燃烧瓶和拆迁队对峙;四川唐福珍面对强拆,在屋顶自焚。

材料二:虽然马拉松式的哥本哈根会议在争议中结束,只达成了一些无约束力的协议,但气候变化问题,却不容我们回避。

材料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

从“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到“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再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材料一的指向性比较明确,以此为“由头”要分析出新意来颇不容易。

材料二虽然可以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层面来分析,但材料的指向性比较单一,不利于议论的深化。

材料三具有作为“由头”的潜质,如果作者具有丰富的相关材料,可以将其定位为“由头”。

㈡“由头”述引有学问“由头”的转述、入题,大有学问,应该注意三点:由头的叙述必须精练;由头的叙述必须紧扣议题;由头后的入题句要明确议论的方向、区域。

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关注》一文比较好的“由头”: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高三班主任为学生的高考,而不顾女儿多次提出的“头痛”“眼睛酸”的症状,最终使女儿患上炎症,双目失明;而他所带的班级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

那位老师因此获得了“全国十佳教师”的称号。

这位教师的“大义灭亲”确实令人震撼,但我更觉心痛,孩子与班级本不该是矛盾的对立面,他却逼着自己做出了两难的抉择:关注一个,放弃一个。

㈢“由头”生发有技巧文章主体部分如何就“由头”展开分析是有技巧可循的:善于就由头展开联想,可以朝相似或相反的方向去联想;善于对由头进行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能就由头说开去,也要能收回来。

要紧扣由头分析,结尾可以呼应由头,体现结构的严谨。

如某同学《关注》一文的由头是:前不久,歌手陈琳跳楼自杀身亡,死因基本明朗:为爱情所伤。

一个鲜活的生命过早凋零,叹息之余,不禁思考:生命中难道没有比爱情更值得关注的东西?主体部分分四个层次展开论述:看重爱情,重情重义,自然可贵;但过多地关注爱情,会忽略比爱情更有价值的东西;只关注人生某段道路的坎坷,往往会忽略前方美好的风景;爱情世界的暂时冰冷,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永久冰冻,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请关注生活的美好。

第一个层次是承接议题,第二、三两个层次是分析陈琳一味关注爱情所带来的不好的结果,第四个层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当说,主体部分都是紧扣由头生发议论,层次清晰。

以“由头”开篇,“由头”必须精彩:一要令人眼睛一亮,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二要短小精悍,以最经济、最漂亮的文字叙述最有用的信息。

以“由头”开篇,要对“由头”进行分析,找准一个“小”“深”“新”的角度,以此立论,布局全文。

忌讳就事论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放得开”——有所发散,有所生发,文末还应“收得拢”。

当然,由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广泛阅读和细心体悟。

要积累丰富的“由头”素材,需要作者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多读报刊杂志,多读经典名著,用心感悟,勤于思考,做好读书笔记。

佳作领航阿甘在跑吴非《阿甘正传》那种电影,常看常新。

我不知道是否有美国人把它作为人生辞典。

有一回大家非要请我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在谈到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时,举例说不能做阿甘那种“领跑的人”,我说阿甘是幸运的,但是如果一所学校以培养阿甘为己任,那将是不幸的。

后来有人认为我的言论有辱阿甘。

我于是庆幸阿甘是文学人物,否则我就倒霉了。

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决定了他们不能做阿甘。

聪明人喜欢说“呆人有呆福”,但是谁也不肯去做地道的呆人。

难道不是吗?可是美国人偏偏选择这样一个“呆人”来解说美国精神和美国社会,以我们这样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阿甘在美国是不是真有那样的好运气,我不敢想。

我们这边也讲文明,关爱残疾人,可是假如遇上阿甘那样的同志,我们至多也只是把他送到街道福利工厂,让他从事简单劳动,给他一口饭吃,有一份零用钱;逢年过节,街道或是区里来个把领导,和他握握手(未必肯和他们合影),夸奖他能自食其力,对新闻界介绍一下政府如何克服困难安置残疾人,体现优越性云云。

岂知在美国那种地方阿甘被当作正常人,他的智商虽然不高,却有过人之技,那就是跑。

体育竞赛的跑,阿甘好像并不擅长;他的智商也决定了他没有沽名钓誉的念头。

上帝像是很公平,给了他一双神奇的腿,却不给他一副超人的脑袋,不让他去当政客。

阿甘不会炒作自己,但是他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值得炒作一下,这在无事可炒的记者看来,是多么可惜呀!阿甘最早的跑是为了逃避伤害,在逃避中他发现自己能跑。

阿甘也喜欢跑,他跑个不停是因为没有事做。

在传媒的拨弄下,越来越多的人追随阿甘跑了起来。

阿甘作为领跑的人,并没有想到要对追随者负责,当然以他的智商,他也不需要对追随者负什么责。

他根本不关心后面跟了些什么人物,他也不思想后面的人跟着他跑是为了什么。

有那么一天,阿甘忽然不想跑了,他停了下来,所有的人也停了下来,他们惊疑地问掉头往回走的阿甘:“我们怎么办?”阿甘不知道,径直走了。

留下了一大群只知道跑,而不知道目标与目的的傻瓜面面相觑。

我认为其中大有深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