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论据有说服力
二、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就例说理,即就着这个例子紧接着 再讲一点道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 地为证明观点服务。
第一种方法——假言因果
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 服你。
基本要求: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 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 如果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 进行假设。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 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 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 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写作练习:
论点:乐观是成功的保证
•
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 哈费(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 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 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 (Wrigt)初用苦功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 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 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
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 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 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 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 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 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 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 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材料: 最近,法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 禁止使用一切外来词语,即使是那些常 用的外来语,也必须用相应的法语来代 替。
观点: 要珍惜自己民族的
语言,维护她的尊严与纯洁
已故的周恩来总理精通多种语言, 但在外交场合,他永远只用汉语表达 “中国声音”。日内瓦会议期间,原 苏联外长柯西金说:“周,你为什么 不用俄语呢?我可以教你。”周总理 义正词严的说:“因为我是中国人!” 并反唇相讥:“你为什么不用汉语呢? 我会比你教的更好。”
笑对挫折
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 消息是没有被录取。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 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正当他接 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 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这位青年因为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而让机会从 他指缝间溜走了。试想,在面对挫折时,这位青年并不畏 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清醒地审视挫折,从中发现 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正与弥补。 这样,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而且 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 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 冠。当然,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用人公司肯定会首先录用 他这样的人。
议论文写作
如何使论据有说服力
一、论据要紧扣论点
(两者是一种严密的因果关系)
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 一句话的时候,都要考虑:有了这个是 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 要想得出那个果来,你就要有意识 地突出、强调所用论据中与论点最契合 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跟论点形成因果 关系,或者说,把论据中的“要素”尽 量“扭”到论点上来,最好是运用一些 启迪性的、多样化的语言,反复暗示、 突出、强调文章的论点。
示例:
观点:贪污腐败害死人
原河北国税局长李真,可谓是年轻有为, 但他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 并且私欲日益膨胀,将他那贪婪的手又伸向 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说,是贪污腐败将他送上了亡命之途。 他那贪婪亡命的历程令人发指,发人深省。
观点:弃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于不 顾的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但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 为后世所称道。也正因有了极强烈而有效的乐 观主义精神,他们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 利,获得了成功。
观点:节俭是美德
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 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 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 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 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
观点: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 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 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 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 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 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 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 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 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 中富含维生素E。
•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 从来没想;而化学家想了,所以才发 现了芒硝。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 。 “疑”是发现矛盾 的 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 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 “疑” 便是“思”与“学”的“端” 和“始”了。一个人要善于质疑, 善 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 才能解决问题。
(因)
尊重他人有利于团结
论点:我们应学会尊重别人
(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他人温暖的 定心丸,以及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 承。一种对人的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一 种对他人人格价值的充分肯定。 (为什么要尊重)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有利于团结 (怎样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尊重别人就要学会倾听 懂得尊重的重要,并不等于学会尊重别人,尊重也是 一门学问,所以要学会尊重。
示例:
•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不断进行实验, 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 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 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 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 不会问世。即使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 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 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胜利。可 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 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 传统美德。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 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 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 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 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 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 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 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 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 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 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 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 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
•
可见,节俭早就成为国际公认的美德, 而且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习惯。尽管美国和 瑞士都是相对富庶的国家,但是节俭意识的 具备,并不以眼前的资源多少为前提。有节 俭意识的国家是有远见的国家,只有植根于 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 样一个严 酷的事实基础上,才能正视节俭。因而任何 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的例子,然 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 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 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示例1: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 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 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 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 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 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 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写作训练: 观点: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 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 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 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 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 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 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责任是一种奉献精神。
文天祥 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诋 大酋,骂逆贼,不顾个人的安危; 为归求救国之策,从真州辗转到永 嘉,可谓九死一生,这是一种什么 精神?这就是一种对国家高度负责 的奉献精神。
写作训练: 论点:我们应学会尊重别人 (果)
论据:
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由此可见,周总理非常注意维护 我们民族语言的尊严与纯洁 。事实 上,任何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与 自信心的人,无不如珍惜自己的眼睛 一样珍惜自己民族的语言,维护她的 尊严与纯洁。不要以为这是外交轶事、 语言游戏,说穿了,这是两个国家、 两个民族的交锋、较量,因此,我们 敬爱的周总理,维护的又何止是汉语 的尊严呢?
第二种方法——例后解说(或评论) 即对所举事例进行解说,或者 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 这个例子跟论点有什么关系,以 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示例:
从前有一种病,它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 致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 家,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 里人听说他得了这种病,于是告诉他说:“我 们村的井里面有一种神水,能治你的病。”化 学家就喝了那“神水”,结果病好了。之后化 学家想:为什么这种水能救我?结果就是这么 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 他去研究,最后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 了他。于是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练习: 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 确
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 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 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 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 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 而成为一代名君。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 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 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 之治"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