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编辑本段生存年代类似的菌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岩石中都有发现。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在DYMD系统的位置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
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阴道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引起人类假丝酵母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占80%~90%,已鉴别有200多种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菌株似乎均具有寄居或引起阴道炎的同等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假丝酵母菌耐药的增加,其菌种发生改变,白假丝酵母菌在外阴阴道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其他假丝酵母菌所致的外阴阴道炎增加。
所以,妇产科学中原称的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似太绝对和肯定,目前称为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为宜,但菌种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
编辑本段特征本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很象酵母菌,直径3~6μm,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真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白色念珠菌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此菌正常情况下呈卵圆形,白假丝酵母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
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假丝酵母菌病。
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导致内源性感染,如创伤、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正常情况下一般为酵母相,致病时转化为菌丝相。
因此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发现假菌丝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重要证据。
编辑本段致病机制的毒力因素感染及致病机理包括:附着、发芽、蛋白酶、菌落转换,以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如下:⒈附着假丝酵母菌为了寄居至阴道黏膜,首先要附着在阴道上皮细胞上,白假丝酵母菌比热带假丝酵母菌、克鲁假丝酵母菌和假热带假丝酵母菌更易黏着在阴道上皮细胞。
但是阴道细胞在接受假丝酵母菌的程度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同样顽固的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妇女的阴道细胞也并没有显示出对假丝酵母菌的亲和力有所增加。
所有的白假丝酵母菌似乎都有寄居黏膜表面的能力,所以阴道黏膜当然就是假丝酵母菌易寄居的地方。
酵母菌的附着性是由于酵母菌表面的甘霜糖蛋白所致,它是通过与宿主细胞的糖蛋白的受体结合来完成。
此外,疏水力和静电引力也促进附着。
附着(或称黏附)作用是假丝酵母菌黏膜定植和入侵机体的重要环节。
没有附着能力的假丝酵母菌不致病。
⒉芽管和菌丝的形成假丝酵母菌黏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后,菌体出芽形成或假菌丝形成。
菌丝的形成是假丝酵母菌有效获取营养的方式。
同样芽管的形成增加了白假丝酵母菌附着于阴道或口腔上皮脱落细胞的能力,芽管及菌丝体的形成,助长了对阴道黏膜上皮的侵害。
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的关键作用是许多研究和调查急性尤其是复发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的发病基础。
若增加或助长发芽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可以趋向于引起有症状的阴道炎的发生。
相反,若抑制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则可预防无症状的带菌妇女发生急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
菌丝能沿皮肤黏膜的沟隙生长,借助机械力穿过表皮或上皮细胞面再行繁殖。
菌丝在皮肤黏膜感染中和在播散性感染中都是假丝酵母菌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⒊分泌蛋白酶白假丝酵母菌能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如碱性磷酸酶、磷脂酶和分泌性门冬酰蛋白酶等。
上述各种水解酶有助长芽管穿透到完整的黏膜上皮细胞。
急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患者比无症状的带菌者蛋白溶解作用为强。
⒋菌落的转换同一株白假丝酵母菌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几种菌落形态,为高频率可遗传的表型变异。
白色菌落转换为不透明菌落,不透明菌落中的细胞与原来的白色菌落中的细胞不但在表型上不同,而且对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升高,具有新的毒力,这包括附着能力、发芽能力、产生蛋白酶和形成菌丝体的能力都增加。
不透明细胞似乎是一种特别的、侵犯组织的暂时状态。
菌落转换通过供给侵犯身体不同部位的能力和改变了抗原性,增加假丝酵母菌的致病力。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机制除上述的附着、发芽、蛋白酶和菌落转换外,还存在炎性反应。
假丝酵母菌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吞噬细菌,同时释放溶酶体酶类,致局部组织损伤。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发病机制的关键问题是无症状的阴道寄居是如何转变为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
在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下,假丝酵母菌主要呈非菌丝状态,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假丝酵母菌与寄居处有保护作用的菌丝存在,以及其局部防御机制之间保持巧妙的平衡。
当存在使假丝酵母菌毒性增强的因素或局部防御机制减弱时,就会出现有症状的阴道炎。
侵犯人体部位白假丝酵母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⒈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
⒉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
⒊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
编辑本段检查⒈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
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⑴盐水法⑵氢氧化钾法⒉革兰染色法此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
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⒊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⒋菌种鉴别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⒌测定pH 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 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 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⒍对于年老肥胖或久治不愈患者,应查尿糖、血糖以寻找病因。
其他辅助检查:无特殊表现。
编辑本段培养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白色念珠菌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
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病综述念珠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病。
常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引起内脏或全身感染。
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急缓不一。
儿童多为急性继发性感染。
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其发病率渐趋增高,并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生殖器念珠菌病分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炎。
两者与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性行为互相传播。
念珠菌性阴道炎(candidal vaginitis),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阴道内的念珠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及外阴的炎症性疾病。
临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样白带及剧烈的外阴瘙痒为特征。
急性发作的病人如果治疗不彻底则容易转为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
念珠菌性龟头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龟头的炎症。
临床症状(一)皮肤念珠菌病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
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
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
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
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
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
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
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
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
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
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
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
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
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样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
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
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
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
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