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三)菌株基因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外阴阴
道复发感染前后的念珠菌菌株的基因型进行分 析发现其基因型基本稳定未变。我科博士对阴 道念珠菌病复发前后分离的菌株进行基因型比 较半数以上的患者也未发现基因型的改变,同 时还对初发、复发不同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携 带者分离的念珠菌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 多数菌株未见依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基因型, 推测发生VVC和RVVC可能和菌株的基因型关系 不大。
光滑念珠菌的转录因子ACE2灭活后其毒 力增强,ACE2编码的调节毒力的蛋白在 调节宿主-念珠菌间相互作用中具有重 要地位。它是念珠菌属首次报道的毒力 调节因子。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另外,白念珠菌的形态发生学和表型转换也与
白念珠菌的毒力相关,在表型转换的研究中, 以菌株WO-1的白色-不透明的转换系统研究最 多,最近的研究表明白念珠菌利用一组共同的 保守路径来调节二态性、交配和表型转换。调 节二态性的主要路径包括通过Cph1的丝分裂素 - 活 化 蛋 白 (MAP) 激 酶 路 径 , 经 过 Efg1 的 cAMP-依赖蛋白激酶路径和通过Rfg1和 Nrg1的 Tup1-介导的抑制。 Cph1-介导的 MAP 激酶路 径是交配过程最关键性的, 而这3条路径均参 与白色-不透明间转换的调节。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刘维达 医学博士
引言
• 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念
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广谱病变。该病 病原菌既可侵犯皮肤、粘膜和指(趾) 甲等引起浅部念珠菌病,又能累及内脏、 系统甚至播散导致深部念珠菌感染。
• 随着免疫受损或低下人群的不断扩大,
机会性念珠菌病继续增多,迄今仍是医 学真菌领域研究的热点。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二) 毒力因素:念珠菌为双形态真
菌,分酵母相和菌丝相,二者可以互相 转化。一般以芽生孢子形式传播,不引 起临床症状。如在阴道局部防御力减退 情况下孢子大量繁殖,并转化为菌丝相 粘附于阴道粘膜细胞上使之穿孔,通过 所分泌的蛋白酶及水解酶而加重炎症损 伤。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念珠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与黏附有关的黏附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有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泵功能的增强
与耐药密切相关,而且发现控制蛋白泵 的基因位于真菌染色体上,该基因突变 可使蛋白泵过渡表达,蛋白泵将药物从 胞内泵出胞外,从而降低了细胞内的药 物浓度,使得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不再敏 感。目前已被证实的基因有MDR1、 CDR1、CDR2、PDR1、PDR2、FLR1和 PMR1。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念珠菌病起因可能多为内源性的。促使
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糖尿 病,肺结核,肿瘤和艾滋病,严重烧伤, 脏器移植等;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可出现菌群替代现象,长时间使用皮质 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招致机体 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下降而有利于 念珠菌的感染。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进步,超广谱抗菌
药物的广泛应用,内置医用装置的应用 增多,各种介入性操作和手术的开展, 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念 珠菌属除可成为医院内肺部和消化道感 染的重要致病菌外,还可在静脉留置导 管引起的败血症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中 造成黏膜及皮肤念珠菌感染。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一、病原菌
素、与侵入有关的酶及其表型转换。粘附素是 促进白念珠菌粘附于宿主细胞的生物分子。编 码白念珠菌识别宿主蛋白的基因分离和鉴定是 近来的热点工作。由这些基因编码的白念珠菌 粘附素多肽包括β 1p 、Als 5p和Hwp1p ,以及 Int 1p、 Mnt 1p和Pmt1p,后2者是甘露糖基转 移酶并可能通过它们在甘露聚糖合成中的作用 促进粘附。
• (一)致病菌谱变迁: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主
要为白念珠菌,少数非白念珠菌也可致病,近 年来调查表明后一类感染有上升趋势。在阴道 念珠菌病中发现在非白念珠菌属中以光滑念珠 菌的分离率最高。我科博士对不同阴道念珠菌 病患者群体的致病菌研究结果支持以前的报道, 并且发现在RVVC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较高, 并且是以光滑念珠菌为主,这是否与该菌的耐 药性有关还是存在其它机制,我们正在进行下 一步研究。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念珠菌是一种芽生的酵母状真菌。已知可
以致病的常见念珠菌有:白念、热带、近 平滑、克鲁斯、星状、季也蒙和光滑念珠 菌等八种。近年来不断有新念珠菌种致病 的报道,如都柏林念珠菌、解脂念珠菌、 延沫念珠菌等。这些菌不仅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里,而且也可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 口咽、胃肠道、肛门和阴道粘膜上而不发 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
• 与侵入有关的酶包括SAP(分泌型天冬氨
酸蛋白酶)和PL(磷脂酶),它们是白念珠 菌产生的胞外酶的2大家族,其中一些酶 与毒力相关。如PLB1在念珠菌动物模型 中证明是白念珠菌毒力所必需的;一个 基因敲除的试验菌株在体外产生的磷脂 酶减少并且毒力降低。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SAP家族包括至少9个成员。有研究发现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四)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这是主要负责将细胞
内药物转运到细胞外的一类特殊蛋白泵,包括 两种不同机制的载体,一是ATP能量依赖型的 多药载体超家族,进行能量依赖的主动运输; 另一是非能量依赖型的MF超家族,通过电化 学势能进行被动运输。这两种泵的功能改变可 直接引起耐药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了白念珠菌毒力因子Saps家族在感染过 程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SAP依感染类 型甚至时相的不同而不同表达。我科博 士已对不同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 物中白念珠菌SAP家族的差异表达进行了 较全面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群体 SAP家族有不同表达。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在念珠菌毒力调节因子方面的研究发现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白念珠菌的Hwp1, Ala1p/Als5p, Als1p和
光滑念珠菌的Epa1p是属于葡萄糖磷酯酰 肌醇依赖的细胞壁蛋白(GPI-CWP)类蛋白。 对白念珠菌GPI- CWP类蛋白的基因组研 究有利于发现一些新的基因,对新的白 念珠菌黏附素的鉴定这将是未来研究的 努力方向。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