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好交谊舞的十大要诀(一) 高雅的风度来自挺拔的体态(二) 风格的展现显示出美的追求(三) 默契配合的前提是自我平衡(四) 领舞的最高技巧是运用整个身体(五) 提高音乐修养是使舞步产生迷人魅力的必由之路(六) “跃动感”是摆脱“走舞”形态的根本途径(七) 侧身技巧是通向完美流动的桥梁(八) 理想的升降必须消灭阶梯型过渡(九) 倾斜是一种多功能的技巧手段(十) 重心转移技术的核心是“不露痕迹”摘自《怎样跳好交谊舞》吴欢迎周晓健编著一、高雅的风度来自挺拔的体态交谊舞的礼仪性审美取向决定了风度的重要地位。
缺乏高雅的风度,再娴熟的舞步也不免因此而逊色。
而形成高雅风度的首要条件则是体态的挺拔感。
从表面上看起来,挺拔的体态仅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但我们不应忘记,任何形式都具有一种符号的作用。
挺拔的体态标志着健康、教养、礼貌、自尊和内心的充实感。
而猥琐的体态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上述内涵相统一。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小看这个问题了。
练习体态的挺拔感也有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告诫自己要在松弛状态下用力,否则容易形成僵持性变态。
然后寻找一种头顶天花板的感觉,仿佛每一个支撑重心的关节部位,都在这种“上顶”的牵引力下:拉开了距离。
而不是重重叠叠地压在地板上。
其检验的方法,是体会一下脚腕部位的压力是否减轻,用微微起落脚跟的方式进行对比。
在正确状态下,这种起落显得轻松而容易,否则,就有困难和费力的感觉。
第三是学会打开“间隔”。
“间隔”,是特指腹腔部位,即肋骨下缘的横膈膜和骨盆之间的伸缩距离。
因为人体的胸椎和颈椎在自然状态下是向前弯曲的,越放松下沉、弯曲度越大。
打开“间隔”将使这种自然弯曲度缩小到最低状态,这对于女士特别重要,理想地打开“间隔”,将使女性的人体曲线美获得充分的展示。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处理好颈椎和头部的关系,要寻找一种沿着胸椎、颈椎、直达头顶的直线牵引感,不过应当注意,这种直线牵引,由于“间隔”的打开,不再处于一种和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而是稍向后上方发展的形态。
所以,当标准握持形成之后,双方的上体实际上构成了一种“V”字形效应。
假如你觉得这些方法和要求太麻烦、太严格,那么采用“头顶一本书而不使它滑落”的感觉状态进行练习也行。
不过,要想参加正式的比赛,还是以严格训练,不怕麻烦为好。
这样训练虽然要付出吃苦的代价,但却能收获到姿态优美的报偿。
二、风格的展现显示出美的追求交谊舞总体性审美取向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舞种风格的对比性展现。
假如将所有的舞种都跳成一个模式、毫无疑问将使交谊舞的审美价值大大降低。
风格的展现由两个方面造成。
一是内在修养,二是技术能力。
内在修养是技术能力的统率性因素,而技术能力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化性工具。
二者缺一不可,但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内在修养。
虽然内在修养包括的面很广,但在这里首先是指对不同舞种的起源、风格及其审美追求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和综合性艺术鉴赏能力。
这是舞场之外的功夫。
正如诗仙李白所说:“好诗须向诗外求。
”要想跳好交谊舞,也必须通过这一通向精深境界的必由之路。
技术能力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一认真解决。
具体方法在本书的有关章节都有详细的介绍。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技术能力一定要为展现不同舞种的特定风格服务,离开了风格的展现,越是进行技术性炫耀,离美的追求越远。
最终将必然导致“匠艺”式的自我封闭性发展,而失去艺术的魅力。
三、默契配合的前提是自我平衡在交谊舞的练习中,经常出现舞伴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彼此抱怨的情形,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默契配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应当了解,默契配合不是完全没有客观标准的个体性行为。
只要方法正确,默契配合的进展速度就能相对加快;反之,则会给舞伴双方带来烦恼。
根本的方法和前提,是跳舞者必须保持自我重心的稳定与平衡,不能有丝毫的依赖对方的感觉和动机。
换句话说,在双方共同构成的造型实体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重心稳定的相对独立性。
常见的失误是:女伴将“男伴主导”的规律,错误地理解为“完全依靠男伴”,因而使自己产生消极反应:或者完全不用力;或者将男伴当成“拐杖”,而“靠”在或“吊”在男伴身上。
这种情况在男伴身上也可能发生。
根本的原因是对“重心稳定的相对独立性”缺乏正确认识,因而造成“依靠对方帮助自己稳定重心”的错觉。
跳舞者正确的重心稳定,是不需要对方“帮忙”的。
双方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存在于运动方向和旋转及其侧身、倾斜、升降、重心转移和交替等等情况的暗示和引导与配合之中。
不应当也不允许存在于重心的稳定性上。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默契配合就很容易建立起来了。
在初期进入状态的练习中,舞伴双方首先要解决“稳住重心的待机状态”的感觉。
既每一步的终结和下一步的移动之间,力争“时间概念”上的放大,使每一次重心的转移或交替,都呈现出程序性发展,而不能象“碰运气”似的,稀里糊涂地一个劲只顾移动,成功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失败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很多人以为,交谊舞只能和舞伴一同练习才有意义,一个人是无法练习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共同练习固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重心稳定的能力、自我平衡的能力、运步过程的程序性发展能力等等诸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完全可以通过单独练习来加以提高的。
对于经常“依靠对方维持重心的舞蹈者,这种单独练习对纠正其不良习惯更具实效。
必须牢记:默契配合离开了重心的自我稳定与平衡,是永远也无法建立起来的。
四、领舞的最高技巧是运用整个身体在本书“男女舞伴的不同要求及其领舞、跟舞意识的培养”一章中,我们介绍过不同层次的信息传递方式,现在专门讲一讲领舞技巧问题。
领舞,是交谊舞对舞伴特有的要求。
它与一般情况下领舞与群舞之分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交谊舞领舞技巧的高低,是决定交谊舞总体形象的根本因素。
它不仅与舞步的协调、流畅和默契配合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着造型、韵律和风格的展现。
要想跳好交谊舞,这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先决条件。
自娱式跳法的魅力之所以赶不上标准跳法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领舞技巧的层次差别。
表面上看起来,领舞技巧高低只是男伴的事情,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好比木制车轮不能装配在汽车上使用一样,一个对高级领舞技巧一无所知的女伴,是无法实现理想的跟舞配合的。
非但如此,她还将迫使男伴不得不降低领舞技巧的层次,否则将面临着无法继续共舞的后果。
可见,追求最高层次的领舞技巧,是男、女舞伴双方的事情。
所谓运用整个身体,具有以下三层含意:一是熟悉并善于使用网络性信息传递的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二是必须“锁”住标准握持的“架子”,从而产生人体运动的同步效应,这也比较好理解;三是用整个身体去推动。
这一点就比较费解了。
用整个身体推动,既是一种自我感觉,又是一种物理学要求。
其具体表现为“脚到重心到”和“用腰部统帅全身”。
手的作用,除了固定双方的“架子”之外,已不再具有其他功能。
即使在侧身和倾斜运动中,肩肘位置的变化,也完全是腰部运动的结果,而不能靠局部性改变来完成。
所以,运用整个身体,实际上是腰部统辖全身的结果。
这是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在练习中反复体会和仔细琢磨。
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和技巧,你会感到自己的双脚仿佛是一对滚动着的轮子,又像是支撑着船底的水面,它不再对身体的重心产生“失去平衡——恢复平衡”的周期性影响。
而这种周期性影响,既是我们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习惯,又是高级领舞技巧必须克服的大敌。
五、提高音乐修养是使舞步产生迷人魅力的必由之路通常认为,交谊舞步只要和上节拍就算做到了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其实,这只不过是把音乐的作用,降低到舞步的“时间记号”的水平,从艺术审美的高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对音乐的一种亵渎。
要想跳好交谊舞,不提高音乐修养是不行的。
高层次的追求,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固定的节拍形式,进行特定音乐审美取向的节奏处理。
譬如华尔兹,就固定节拍形式而言,它是3/4拍子,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依强弱弱的规律反复进行,每一拍的时值相等。
如果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到此为止,没有上升到较高层次的追求,那么,舞步就会因固定时值的限制而产生“操练式”效应:机械、呆板、枯燥而且令人乏味。
但是,假如你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根据华尔兹舞曲的特定审美情趣,对固定节拍进行节奏处理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为了突出强弱对比和连续性上升动作的轻柔飘逸美感,将两个弱拍尽可能地融化在一起,形成一种|嘭嚓·嚓|的附点性变化,这样,就突出了上升而不是只考虑到下降。
当这种经过处理的时间节奏,通过空间形象表现出来时,就会必然产生一种“将第三拍消失到空中去”的感觉。
这不仅会使华尔兹圆润、飘逸和流畅的风格获得充分的展现,而且将会把舞蹈者自己,从枯燥乏味的“操练”状态中解救出来,引入一种令人陶醉的韵律性流动之中……第二,在突出特定韵律的流动中,追求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知道,除华尔兹外,大部分交谊舞都是4/4拍子的。
如果我们不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不从舞曲音乐的特定审美取向中吸取营养和捕捉形象,那么,我们就很可能将所有的四拍子伴奏的舞种,都跳成一种只有快慢步之分而没有个性特色的,千篇一律的走步的呆板模式。
这种后果显然不会得到任何一个舞蹈爱好者的肯定。
为了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我们必须学会将共性化的节拍形式,降到从属地位;而把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及其韵律特征,放到显要的突出地位来加以思考。
这样,我们的技术技巧能力的运用,就将进入一种大有用武之地的境界,它随着探戈舞曲的刚健与顿挫、快步舞曲的轻快与灵巧、狐步舞曲的轻柔与流畅、布鲁斯舞曲的稳沉与练达和吉特巴舞曲的明快与奔放,显示出鲜明、细腻化发展的个性,从而形成艺术审美价值的升华。
当你进入这种层次时,你会觉得数着一二三四走快慢步的初期状态简直就如同喝白开水一样的平淡无味——尽管那时你也同样处在趣昧盎然的兴奋状态之中。
六“跃动感”是摆脱“走舞”形态的根本途径“走舞”,是提高舞蹈技艺水平的大敌。
这种形态与意识,主要是因初学入门时,未获正确的指导所致,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
“走舞”的最大危害,是将舞蹈应有的流动、变成一种毫无艺术审美价值的、单纯的走步。
本书之所以极少采用“脚步路线图”进行图示,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人们将注意力放在脚的移动上。
即使专为初学入门者配置的极少几幅这类示意图,我将它们称为“运动轨迹图”,希望这种苦心能引起初学入门者的重视和警惕。
正确的舞蹈流动,从脚下的运动状态看,应当是“跃动”的。
这种“跃动感”的根本意义在于:突出身体的舞动,而不是脚的行走。
依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制定的规范,有无这种“跃动感”,乃是衡量舞者水平的层次性分界线。
对于一个毫无“跃动感”的“走舞”型选手来说,他连参加初赛的资格都不具备,更不要说问鼎决赛的名次了。
假如硬要采用此种方式起舞的话,它只能算是一种“喝酒不吃菜,各人心头爱”的自我选择——如果你并没有跳好交谊舞的愿望,当然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