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
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
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
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
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
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
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
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
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
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
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教育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我们的民歌艺术的保护又迫在眉睫,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紧急措施呢?我认为我们能够立即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专门的民歌研究机构,致力于收集各民族的民歌,编录成册,且保存好录音录影资料,以防民族艺术的丢失。
研究机构同时要研究各民族民歌的历
史、产生、唱法、曲谱等特点,并且根据现在的生活需要适当改编一些具有
现代特点的民歌供人们传唱。
(2)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项保护资金,利用这样的机会保护民歌并且提高人民对民歌的认知度,唤起人民对于民歌乃至民族文化的重视。
(3)歌手们,艺术家们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多贡献一份力量,改编和创新出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符合现代人民兴趣的新作品,并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媒
体将其推广开来,使民歌艺术再次在人民中闪现她的魅力。
当然,紧急措施只能是减慢与缓解民歌现在越来越衰落的趋势,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
那么什么才是使民歌复苏的根本解决办法呢?我觉得还是在教育。
现行的教育体制一味追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情操的发展。
从民歌看到民族文化,再从民族文化看到民族精神,再从民族精神看到社会的现象。
我们不难联系到现在社会民族精神的缺失。
政府部门贪污腐败,工程建设偷工减料,盗窃抢劫日益猖獗等等。
难道这些现象都是偶然的吗?不是的,这是民族精神缺失的一种必然结果。
试想一个深爱着他的民族的人会去贪污腐败吗?会去偷工减料吗?会去盗窃抢劫吗?相反他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贫困人民,建设自己的民族,发扬民族文化使民族更加繁荣富强。
而这种对民族的热爱,这种民族的认同感,这种民族的价值观主要还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教育了。
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在学校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是学知识。
但诚实地讲,他们没有完成好这项任务。
什么时候学校把人文教育重视起来,使我们的青少年能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团结的力量,我们的国家就有了振兴的资本。
民歌的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李发耀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实证研究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2 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3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4 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06月
5 王沥沥民歌艺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6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7 陈忱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