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理学第一讲导论
二、古今之争的表现
• (一)沃格林:论古典与现代之争 • (二)施特劳斯:古今之争的争点 • 首先,古今政治哲学对政治社会的起点理解不
同。 • 其次,古今政治哲学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 再次,古今政治哲学对理性教育持不同态度。 • 最后,由于对理性教育的不同态度,古今政治
哲学对隐微/显白论的理解也不同。• 一、古今之争Fra bibliotek提出─马基雅维里
• “我的目的是写一些东西,即对那些通晓它的人是有 用的东西,我觉得最好论述一下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 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些从 来没有人见过或者知道在实际上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 主国。可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 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么办 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放在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 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一个君主如果要 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准备在必要时候做不善良的 事情。”(《君主论》第73页)
华夏出版社,2008。 • 7、刘小枫:“我们共和国的掌门人──伊壁鸠鲁” • /new/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60 • 8、星野英一:《论私法中的人》,中国法制出版社。
• /programs/view/1 XkobO-MxZg/
• 康德认为,解决政治的问题,即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并非像古 典哲学所认为的那样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好人统治或由好人组成的 社会,康德带着讽刺的口吻说,很多人认为一个体制完美的国家 “必须得是一个天使的国家”,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所谓好社 会就是理性成功地组织良好的社会,即建立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 社会,并在国与国之间实现永久和平。只要理性组织得当,我们 甚至可以让恶魔组成一个好社会,他说,建立一个完美的政治制 度 “只不过是一个国家怎样组织良好的问题(这一点确实是在人 类能力的范围之内的)……这个问题不管听起来多么艰难,即使 是一个魔鬼的民族也能解决的(只要他们有此理智)……这样一 个问题是必定可以解决的。因为它并不在于人类道德的改善……”
• 3、一元主义vs.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 价值与事实分离,不可避免的导致价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
上的演说” • /group/topic/3203677/
• 5、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施特 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北京三联书店。
• /Article/Class10/200709/24826.html • 6、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刘小枫编,彭磊、丁耘等译,
• (三)古代与现代几个关键性区别
• 1、好人vs.恶魔───“把凯撒的还给凯撒,把耶稣的 还给耶稣。”
• (1)古代作家虽然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态度不同(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他们是一致 的,即人应当追求成为美好的人,应当追求美好生活。
• (2)现代作家笔下的人
• 在霍布斯那里为虚荣自负和对暴死充满恐惧这两种激 情(passions)支配的人成为其政治学说的主角
第一讲 古今之争视野的西方法 理学
阅读材料
• 阅读材料: • 1、沃格林:“论古典与现代之争” • /group/topic/2903630/ • 2、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比较”,贡斯当:
《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 • /99/1215/x004.htm • 3、柏林:“两种自由的概念”。 • /zhexue/liangzhong/index.html • 4、休昔底德:“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
• “如果现代性通过与前现代思想的断裂而出现,那么,那 些成就这一断裂的伟大心灵必定已经意识到他们做了些什 么。那么第一个把所有先前的政治哲学当作在根本上不充 分甚至不健全的东西明确加以拒斥的政治哲学家是谁呢? 回答这个问题并无困难,此人便是霍布斯(霍布斯曾经说 过,传统政治科学是一场梦幻而非科学,他把苏格拉底及 其后继者看作是无政府主义者,因为他们容许抛开土地法、 实证法,而诉诸更高的法律─自然法。)。然而,更精细的 研究表明,霍布斯与政治哲学传统的彻底决裂只不过接着 马基雅维里首创的东西说的。”(施特劳斯:“现代性的 三次浪潮”)
• 2、价值vs.事实/实然vs.应然──实证主义的兴起
• 在哲学上的二元论一般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来 源。康德关于现实(REALITY)和价值(VALUE)之 分的学说就是由此而来。前者关注的是“实际是什么” (WHAT IS ),后者关注的是“应当是这样” (OUGHT TO BE)。所谓的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就 是科学主义和实证的理性将古典概念中的价值与事实 硬生生的剥离开来,使本来神圣至善的理性下降为工 具理性.
• 1、马基雅维里批评了柏拉图以来的古代 政治哲学的政治理想主义。
• 2、马基雅维里还把凶德公然说成美德, 把清纯的人教成坏人。更可怕的是,接 受教育的大多是喜欢读书或干大事业的 人,他们被教成这样的“内行”时,还 以为自己懂得了何谓美德。
• “从近代马基雅维里……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 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 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 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卷,第 368页。)
• 虽然洛克比霍布斯显得温和与审慎一点,他依然认为对自我保存 的关切是“上帝植入人心的最初的和最强烈的欲望”,理性、勤 勉的个人主义者是他最为推崇的人。在洛克的著作里他很少使用 慈善、灵魂、伦理学、美德这些词语,倒不是他否认人的这些优 点,而是他认为这些品质对于他解释公民社会的基础不具有本质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