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 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
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等传统论域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还开辟了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等全新领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社会历史理论再上升到道德伦理高度,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出它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真正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以前的研究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存在着种种缺憾,但他们研究问题的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现今仍具现实意义。
所以不管是在世界还是我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都是由来已久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一)自然界的客观性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
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
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①对自然的这种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展开,即本节内容是在狭义的基础上审视人类的自然观,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是客观的。
随着具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得到证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也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不仅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不仅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且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先在性迄今为止,达尔文的人类自然进化学说,仍是人类来源与形成理论中最完善的一种,也是最科学、最权威的。
正是外部自然环境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剧烈程度不一的变化,使一种与其他动物稍有区别的动物演进为人。
可以说,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实际上,马克思也承认了自然界对人而言的优先地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
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成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
”同时,马克思也没否认人化着的自然物仍有其物质性、内在的秩序和规律,他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透过这些早期论著中的精辟论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自然物相对于人类生活的绝对优先性的承认。
(三)自然界的前提性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但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所以人要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同时也要依赖社会才能生活。
这表明,人在生产或创造自己生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既包括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又包括人的社会关系。
这两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一起构成人与世界的大关系,构成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现实的人的世界。
也可以说,自然界是人本身的自然与人身外的自然的统一体。
从人本身的自然来看,人的身体是人际交往、互相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并且还要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否则,人际交往和互动是不可能的。
从人体外的自然界看,自然界是人际交往的媒介物,自然界和谐的存在不仅维系着当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且也维系着今人与古人的联系。
所以说,自然界是社会中人与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其他观点的不同与已往一切旧哲学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古代有机论的神化自然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痕迹和物活倾向,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神化,认为自然具有无限的潜能和灵性,人只能怀着恐惧或敬畏的情感,对自然顶礼膜拜。
这种自然观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近代机械论的物化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物化,认为自然是没有生命、也不可能发展的机械物质,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支配和征服。
这种自然观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和征服论倾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对立和恶化。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第一、转换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主客统一的基础上认识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是有效克服人与自然异化的理论前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提。
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对象性存在,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特权,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不断的使自然人化,自然通过自然规律和自然资源的作用使人自然化实现的。
相互作用并不是单一地以某一方为中心,或单向地对象化,而是指双方的双向互动。
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单一地以人为中心,即把自然界仅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或单一地以自然为中心,即人类如动物般完全依赖自然而丧失主体性,都是不正常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则是自然的有机的身体。
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学会预见和控制自身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才一‘能使人的生活条件和行为同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使人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减少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盲目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依靠科学技术,改良耕作,对废物进行加工利用,优化自然环境。
马克思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艺学和农业技术,通过改良耕作方法,可以保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
如采用革新的排灌法,实行合理的轮作制,施用有机肥等,从而达到优化自然环境的目的。
另外,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严重的污染时指出,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加工和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废物再利用的问题。
马克思说:“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
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物,部分地指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
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
”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中的排泄物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发现或揭示那些废料的新的有用性质。
“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它工业的废料。
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燃料,茜红燃料,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
”总之,马克思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科技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使人类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来解决不可再生性资源下降的问题,可以变废为宝。
第三,调整社会结构,改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既反映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就必须调整和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把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建立在贪婪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这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存在着严重冲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与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社会制度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如果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如果没有人类适宜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就缺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不管是政府或个人,都应参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