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与境遇
心态决定境遇。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暗销魂。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这两首诗一首沧桑悲凉令人感怀,一首却先抑后扬,大气磅礴,将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彰显的淋漓尽致,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鼓舞与力量。
同样的意象,同样的飞鸦,流水。
缀点而戏眼前相似的境况,但两首诗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们的作者不同,作者的心态不同。
隋炀帝生性荒淫奢靡,为了去扬州看一眼琼花,不惜征调百万民工,开凿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他的心胸又怎能和期望“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的枭雄曹操一样宽广?心胸逼仄者,惟见小我,见小境,生颓废心态;心胸鹜远者,博见大我,见大境,生昂扬心态。
所以,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是好是坏,常是主观感受的。
苦与乐,好与坏全凭自己的心态决定。
关羽,忠义的化身,他的神像被多少人供奉,多少热血青年在他的神位下许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便是武艺绝伦,威震华夏的关云长也有着骄傲自满,不能保持平和心态的弱点。
就是这个致命的弱点,让他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最终中了吕蒙白衣渡江之计,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距离水淹七军的人生巅峰仅仅不到四个月。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成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要你的心态有一丝的骄纵与浮躁,那你就必将陷入失败的逆境。
陆逊,为人谦逊,自命儒生,却雄才大略。
面对刘备七十五万大军来犯,依然气定神闲,无论蜀军如何百般挑衅,仍教将士守住关口,不许吴兵出战。
待到六月,蜀军因天气炎热,取水不便,将营寨移到山林茂密的地方时,他先派五千人马去探蜀军虚实,最后才兴兵进攻,火烧连营七百里,立下不世之功。
兵法亦云:“哀兵必胜。
”心情悲愤的将士们固然斗志旺盛,甚至能以一当十。
但是曹刿说过:“夫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旦这股锐气消失殆尽,就马上会因过于意气用事,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遇。
其实,若不是刘备急功近利,复仇心切,没有及时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心态,按照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合孙权的战略去做,也不会落得白帝托孤的惨痛下场。
同样,正是因为陆逊在强敌面前抱着镇定的心态,面对敌人的挑衅淡定从容,挫了蜀军的锐气。
才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结局。
可见心态对于境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志向不同,机会不同,资质不同,境遇自然千差万别。
但拥有好的境遇的铁律就是抱着好的心态。
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荷花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真正的人才则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仅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气势磅礴的千古名作,又善于享受生活,首创鲜香醇厚,油而不腻的东坡肉。
“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它自美。
”拥有此等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潇洒如此的苏东坡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比之穷途之哭,以酒浇愁的猖狂阮籍高出不知千倍万倍。
自古以来,都道逆境出人才。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须知只有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才能在逆境中炼为璀璨的钻石。
不然就只能在其中沉沦,被历史的长河席卷而去。
心态决定境遇,诚然积极的心态并不能保证事事都称心如意,凡事心想事成,但积极的心态肯定会令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充满蓬勃向上的动力,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燃其斗志,增益其所不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俯瞰人生至境。
反之,持消极态度的人则只能惶惶不可终日,失去前进的方向与勇气,庸庸碌碌的结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