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发展概况
汉人不准拥有刀剑武器,蒙古人打汉人汉 人不准还手;汉人打死蒙古人要抵命,蒙 古人打死汉人不需抵命,只要给“烧埋银” 就行。
元代选官 主要途径
怯薛(护卫军) 出仕、吏员出职、 荫叙承袭
文化水平 低,统治 水平不高
民族歧视
政府官吏贪腐,统治机制松 懈,社会流氓横行。
批判“有权势的 无赖”——“衙内”
3、文化政策特别宽松
原因:
叶燮《原诗》外篇下 : 汉魏诗如初架屋,栋梁柱础门户已
具,而窗棂楹槛等项,犹未能一一全备,但树 栋宇之形制而已。六朝诗始有窗棂楹槛,屏蔽 开阖。唐诗则于屋中设帏帐床榻器用诸物,而 加丹垩雕刻之工。宋诗则制度益精,室中陈设 种种玩好,无所不蓄。
大抵屋宇初建,虽未备物,而规模弘敞, 大则宫殿,小亦厅堂也。递次而降,虽无制不 全,无物不具,然规模或如曲房奥室,极足赏 心,而冠冕阔大,逊于广厦矣。夫岂前后人之 必相远哉?运会世变使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天也。
原因
政府发补贴,税收有一定的减免
元朝建立后近八十年中,几乎停止
政治前途和经 济来源丧失
创作杂剧
1、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儒生大谈学术
2、蒙古人把持政权的需要
科举考试恢复:分两榜考试,汉 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分开考 。
(三)、欣赏者
1、特权阶层能歌善舞
《蒙古秘史》:
“蒙古人欢乐,跳跃,聚宴,快活。奉忽图剌后,在 枝叶茂密蓬松如盖的树周围,一直跳跃到出现没肋的深沟, 形成没膝的尘土。”
(元)杨维祯《盐商行》: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 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 愿盐商千料泊。”
市民阶层兴起与儒士创作杂剧:
汉大赋 六朝骈文
皇帝、诸侯王 士族阶层
唐诗 宋词
庶族地主阶层,读书应举 之士 ,社会化特点
士大夫
唐代知贡举6603人,宋代达到 45640 人
接受群体与创作群体大体同一,即文化精英群体,普通读者并 没有受到作者重视,也没有在文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
二、成就
1、清代戏曲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两方面都向 更适宜舞台演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长剧无冗费之辞,短剧乏局促之弊。
2、清代小说创作繁荣。 白话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显
示出文人小说形式的成熟和技巧的进一步开拓; 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
堂笔记》——在唐宋传奇之外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原因:
1、东南地区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 超过了元末的水平
苏州
东南一带的经济中心 ,江南丝织业 的重要基地 ,开始出现具有相当规 模的工场,出现具有初期资本主义 色彩的雇佣劳动关系 。
松江、杭州、嘉兴、湖州诸地,纺织业发达 。
南京的印刷业,江西景德镇的瓷业,都在全国占 有中心地位 。
徽州商人,则以资本雄厚和经营规模之大著称 。
(元)陶宗仪《南 村辍耕录》:“今 蒙古、色目人之为 官者,多不能执笔 花押,例以象牙或 木刻而印之。”
2、帝王都有一种维持仁慈君主形象的期望值
《元史·刑法志》: “君臣之间,唯知轻典之为
尚。” (清)魏源《元史新编》:
“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 童昏暴谬之主。而又内无宫闱阉宦之蛊,外无强臣 夷狄之扰,其肃清宽厚,亦过于汉唐。”
3、传统文学样式的写作,也有不俗的成绩。
词——中兴; 骈文——深闳博丽 古文——桐城派 辞赋——内容广泛,题材多样 诗歌——作品浩繁
三、构成:
1、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终其一朝,民 族压迫非常严酷,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民族压 迫下挣扎的文学。
2、人口激增、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 量游民活跃于社会底层与主流社会对抗,这种对 抗几乎与清朝相始终,这个非主流社会也有自己 的文学,而且政治性更强,其作用是凝聚自己, 打击敌人 ——对抗的游民文学。
2、经济上“重农抑末” : 鼓励垦荒、扶植农业 ;通过抄家等方式残酷打击东南沿海
地区工商业,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明令 “片板不许下海”,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 贸易 。
3、思想文化上强行奴化百姓
(1)禁“隐”: 《明史·刑法志》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 ,“罪至
抄劄” (2)制造文字狱:
(元)孔齐《至正直记》 : 诬告:
(宋遗民梁栋作诗)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
礼部判决:
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 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关汉卿写作、 上演《窦娥 冤》
未遭迫害
睢景臣《般 涉调·哨遍·高 祖还乡》
消解神圣、 粪土权威
时代文化环 境宽容 ,没 有文字忌讳
原因:
1、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不太 懂得意识形态控制对于巩固专制政权 的重要性,对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 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等不太敏感。
明后期的神宗(万历)臣下给他上“酒、 色、财、气”四箴,说他四病俱全,非 药石所可治。
3、道德体系的重建——王阳明“心学”
要求道德对人 欲适当认可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蕴涵着否定经典 和权威的可能性
4、明后期(1573-1644 )
“公安派” “竟陵派”
袁宏道为 中心
钟惺、谭元春 为中心
原因:
1、社会基本矛盾突出
(1)以东南地区为主的商品经济继续成长并向其他地区延 伸,不但传统的纺织业、陶瓷业等兴旺发达,不少地方的 矿业、冶铁业也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 。
(2)封建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压制和掠夺日益严重。万历时, “国用大匮”,神宗派遣大批太监充当税使、矿监,直接从 民间工商业搜刮财富。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层层关卡收费。
(3)大规模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宗藩庄田,动辄数万 顷,福王朱常询封于河南,一次赐田四万顷(后改为二万顷)。 大官僚、乡绅占田上万亩乃至数十万亩者极为寻常。
2、思想界斗争激烈
1、传统道德
抑制人性、 否定人欲
既不为统治者自身所 遵行,更不为市民阶 层和受到商品经济熏 陶的文化人所信奉
2、李贽
1、反权威 : 《焚书·答耿中丞》:“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元代统 治者喜 欢表现 宽仁慈 厚而不 搞严刑 峻法
(二)、艺术家
孔子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儒士:
谢枋得(1226-1289)《送方伯载归三山序》: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
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 ;七匠八 倡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吾人岂在倡之下 丐之上者乎?”
儒户 科举考试
元明清文学 发展概况
主讲:陶春林
一、元代文学发展概况
元杂剧 元散曲 诗文
作者(有姓名可考):90余人
作品(存目):600余种 ;作品(有 剧本流传): 162种
别集流传:张养浩、乔吉、张可久、 汤式(明永乐年间去世)
隋树森《全元散曲》 :小令3853首, 套数457套 。
《全元文》 :作者3200余人,作品 35000多篇,字数2800万左右 。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 学训导林伯璨、桂林府学训导蒋质 ,因表章中歌颂皇帝为 天下“作则” 而统统处死。
不需要任何理由、无从辩解的杀戮,才彻底显 示出皇权的绝对性,而造成巨大的威慑。
(3)干预文艺创作 :
《大明律》:“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 妆扮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 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 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此限。”
2、旧有道德价值体系瓦解
社会财富 的增长
贪欲滋长、 奢靡风行、 政治腐败
社会上追求炫人耳目 的新鲜刺激,渴望感 性欲求的强烈满足, 弥漫着纵情声色、及 时行乐的气氛。
武宗(正德)荒淫无道,除在宫内奢侈 淫乐,还四出巡游,劫掠财物,抢夺妇 女,以至“市肆萧然,白昼闭户”。
世宗(嘉靖)经年不朝,迷信道教,内 阁纷争,朝政混乱。
繁荣
衰微冷落
复苏
繁荣、挫折
(二)、原因:
1、元末明初
时代特点: 风雷激荡、天翻地覆。
时代精神: 变革现实,犯上作乱,推翻
黑暗王朝。
《三国演义》 《水浒传》
2、明前期(1368-1487)
朱元璋专制加强:
1、政治上空前独裁: 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
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又借机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 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4)提倡程朱理学:
将官方学说程朱理学贯彻到具体的科举考试中,这 一学派的儒家经典注本是士子日常的功课和科举考试的依 据。科举中逐渐形成固定程式、规定字数、要求只能“代 古人语气为之” 而绝不许自由发挥的八股文。
3、明中期
吴中四才子 前七子 唐宋派 后七子
祝允明、唐寅为首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唐顺之、王慎中为首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元代:
儒士有艺术 才华,需要 钱 维持生计Βιβλιοθήκη 市民阶层有 钱,需要杂 剧消费
(元)臧懋循《元曲选 序》:
“躬践排场,面傅 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买卖关系
必须根据市民 阶层的喜好来 创作杂剧
明代文学 发展概况
主讲:陶春林
(一)特点:
1、通俗文学(小说、传奇)繁荣
2、发展呈阶段性
元末明初
明前期 明中期 明后期
一、清代学术特点: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
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它没 有汉人的经学而能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 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他如天算、地理、历 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人成功的领域以 内,自有它的成就。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 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 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义称,至于清代 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以外,没有 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 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 象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