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

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

其五,元杂剧的特征。

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

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

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

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

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关汉卿1、教学基本要求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

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2、教学内容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特征;本色当行的语言。

(1)基本内容:其一,关汉卿的生平和性格。

其二,关汉卿的剧作及其版本。

其三,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其四,关汉卿的悲剧特色。

其五,关汉卿的喜剧特色。

其五,重点篇目:《窦娥冤》、《单刀会》、《鲁斋郎》、《救风尘》。

(2)难点与重点:…Δ关汉卿的三类剧本的三大主题;Δ关汉卿剧本的情节特征;*关汉卿剧本的语言特色;*《窦娥冤》第三折分析。

第三章西厢记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文采派、花间美人。

默写《长亭送别》一折中的部分唱词。

(2)领会:戏剧冲突的特征;分析莺莺的艺术形象;《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征;王实甫对元杂剧体制的突破;《西厢记》语言特色;(3)应用:论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作者的基本情况。

其二,莺莺故事的演变。

其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其四,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形象分析。

其五,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其六,《西厢记》对传统体制的突破。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戏剧冲突的特征;Δ莺莺形象的内涵;Δ诗化语言的特色;*老夫人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三种形式;*《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意义。

与关汉卿剧本“本色当行”的语言比较。

Δ*分析《长亭送别》一折。

第四章琵琶记1、教学基本要求《琵琶记》是南戏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之一,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通过对《琵琶记》的学习,使学生对南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识记:南戏的定义;四大南戏;南戏的体制特征;南戏的代表作家和作品;(2)领会:南戏的发展历程;赵五娘形象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征和意义。

(3)应用:论述《琵琶记》的悲剧意蕴;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其二,南戏的体制特征。

其三,南戏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其四,《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其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其六,四大南戏的成就。

其七,重点作品:《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赵贞女》与《琵琶记》的关系;Δ《琵琶记》的悲剧意义;Δ蔡伯偕的形象分析;Δ赵五娘的形象意义;*《琵琶记》中双线结构的特征和突破意义;*南戏与杂剧的体制比较;Δ分析《糟糠自厌》一曲。

第五章元代散曲和诗文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元散曲、小令、带过去、套曲、曲中双璧;元诗四大家;铁崖体。

(2)领会:前期散曲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后期散曲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小令和词的异同;小令与套曲的区别;元代散曲的的体制特征。

(3)应用:论述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征。

其二,散曲的体制。

其三,散曲的分类。

其四,散曲的分期。

其五,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其六,前期散曲创作特征。

其七,后期散曲创作特征。

其八,元代诗歌的特征和与唐宋诗歌的关系;其九,重点作品:《不伏老》、《秋思》、《借马》、《高祖还乡》、《潼关怀古》。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元散曲的体制特征;Δ小令和套曲的区别;Δ小令和词的区别;Δ元诗的地位和特征;*铁崖体的特征;*元散曲的发展轨迹;*散曲的类别;*前期和后期散曲的不同风格;Δ分析《秋思》、《高祖还乡》。

明代文学概述第一章三国演义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历史演义小说、章回小说。

(2)领会:章回小说的特征。

《三国演义》的主旨;忠奸说;“三绝”的形象分析;七实三虚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特色。

(3)应用:分析曹操艺术形象;论述《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明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对明代文学的影响;王学左派和禅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雅、俗文学的交融。

其二,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其三,章回小说的发展。

其三,《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其四,《三国演义》的主旨。

其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基本特征。

其六,《三国演义》的影响。

其七,俗文学的发展基础。

其八,《三国演义》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Δ《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Δ《三国演义》中的仁政思想;Δ七实三虚的方法;*特征化性格的刻画;Δ曹操形象分析;Δ关公形象分析;Δ《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

第二章水浒传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简本、繁本、英雄传奇小说、忠义说、农民起义说。

(2)领会: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水浒传》的复杂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分析李逵、林冲、宋江等艺术形象;《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3)应用:论述《水浒传》刻画人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1)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2、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3、《水浒传》的版本。

4、《水浒传》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5、一曲忠义的悲歌。

6、《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7、《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8、《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9、《水浒传》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理解《水浒传》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Δ掌握《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Δ*忠义的复杂内涵。

Δ*《水浒传》艺术结构的特征。

第三章明代诗文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台阁体、茶陵派、唐宋派、童心说、性灵说、竟陵派。

(2)领会:明代诗文发展走向;简述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3)应用:论述公安派诗歌的特征;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明初诗文的特征。

其二,掌握重要诗文流派的特征:台阁体的特征;公安派的特征;竟陵派的特征;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归有光与唐宋派。

其三,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其四,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

其五,李贽的“童心说”。

其六,晚明小品文的特征。

其七,明代散曲。

其八,明代民歌。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代诗文的发展线索;Δ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童心说”的价值;*性灵说的特征。

第四章明代戏曲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明代传奇、《四声猿》、三大传奇、四大声腔。

(2)领会:明代三大传奇的价值;吴江派的戏曲理论主张;明代杂剧的特点;明代戏曲的发展概述。

(3)应用:分析《四声猿》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杂剧部分:明代杂剧的演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

明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徐渭的讽世杂剧。

其二,传奇部分:传奇的渊源及体制;明代三大传奇;沈、汤之争;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杂剧的特点;*转型期杂剧的特点;Δ*《四声猿》的艺术成就;*明初杂剧的特点;*道德剧出现的原因;Δ三大传奇的价值;Δ吴江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Δ四大声腔;*沈璟对传奇的贡献;*吴江派与临川派的差别。

第五章汤显祖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至情论(2)领会:“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3)应用:分析杜丽娘形象的意义;论述《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作者生平与思想。

其二,“至情”论的主张。

其三,代表作“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式。

其四,《牡丹亭》的题材渊源;其五,浪漫主义的风格;其六,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其七,汤显祖剧本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主张;Δ“至情”论的深刻内涵;*“临川四梦”之比较;Δ《牡丹亭》主要内容;Δ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儒、释、道对作者思想的影响;*明代思想界的呼唤真情、反对理学的背静。

第六章西游记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神魔小说(2)领会:《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西游记》的主旨;《西游记》的艺术结构;孙悟空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3)应用:分析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神魔小说的特征。

其二,《西游记》的题材演化。

其三,作者简述。

其四,作品的主旨: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性美。

其五,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刻画。

其六,艺术特征:金线串珠的艺术结构;极幻与极真的艺术构思;物性、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幽默诙谐的人物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