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和我国旱涝灾害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廉丽姝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及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如,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的损失折合1990年价值达400亿元左右,而到1994年仅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近1800亿元(施雅风,1996)。
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人类活动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这种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其次,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强烈干扰使自然界愈加脆弱和敏感,从而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
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特性、改变大气成分和释放人为热三个途径影响着气候。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在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达到了和自然因子作用相当的程度,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
目前,矿物燃料的燃烧仍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其95%的能源来自矿物燃料,同时,矿物燃料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以每十年20%的速度增长。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领导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顾问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断定,必须减少60%的CO2排放量才能把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在当前的水平。
而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加的话,那么到下世纪中叶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将翻一番,由此会引发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
尽管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存在有许多不确定性,但仍可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虽与全球降水总量的增多与减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受降水分布变化的制约。
根据对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半球高纬增温的幅度大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
如果这样的预测正确,那么可以推断,由于南北温差的减小,最终会导致水汽的重要输送者——经向环流的减弱,从而可能会使全球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更为集中,进而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1994)组织编写的《中国的全球变化国家对策研究》中指出:“南方洪涝趋势加重,北方干旱趋势加剧,防洪减灾将面临严重的局势。
”施雅风(1996)研究了全球变暖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预测:到下世纪,北方干旱形势难以缓解,干旱与旱灾趋于扩大,而我国南方在气温正距平时,降水量常偏多,再加之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台风增加,那么下世纪南方洪涝灾害加剧的可能是肯定的。
2.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与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背景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冷(千年尺度)暖(百年尺度)组合时,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低于冷(千年尺度)冷(百年尺度)组合期(陈泮勤,1996)。
陈家其(1996)研究了中国近两千年来重大气象灾害的气候变化背景,指出:在数百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暖期灾害群发,在冷背景下,冷期灾害群发。
3.在气候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时期,易发生旱涝灾害。
我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部分领土地处中纬度,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位居欧亚大陆东南部,东濒太平洋,直接受到世界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的影响,不稳定的季风现象十分显著。
正因为如此,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气候的任何变化(不稳定)都会给我国的气候带来更为严重的扰动。
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而引发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即气候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较为剧烈的气候波动,这种气候波动很可能会加剧我国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早涝灾害。
4.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
热带气旋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强的一种气象灾害,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十分惊人。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地球上发生热带气旋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年生成热带气旋数平均约占全球的47%以上)。
而我国位于此海区西岸,极易受热带气旋影响,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
据统计,在西北太平洋海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中有25%左右直接在中国沿海登陆,若考虑到未在中国沿海登陆但对中国沿海造成危害的热带气旋,则此数值将会更高。
1949~199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为7个,最多的年份为12个(1972年),最少的年份为3个(1950,1951年)。
热带气旋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登陆后常深入内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多数内陆省份。
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中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6%。
一次台风过境,常带来150~330毫米的降水,有的台风甚至可带来1000毫米以上的强烈降水,并且降水历时短、降水强度大,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横溢、农田淹没等灾害。
台风带来的暴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变暖,海温上升,热带气旋发生的频率也会有较明显的增加。
王建等估计当全球平均温度增加1℃时,我国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的频率将分别增加1.19倍(平均增加8个)和1.34倍(平均增加38个);杨桂山的研究结果预测,至2050年前后,全球变暖可能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平均海表温度升高1℃,由此将可能引起年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总数平均增加65%左右,其中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总数可能增加58%。
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全球变暖将导致热带气旋频率增加的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这不仅可从历史上热带气旋及温度的资料中找到证据,而且从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上看也是必然的。
不难推断,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将更频繁和活跃,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的加剧。
影响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如果把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看成是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间接影响的话,那么,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还会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旱涝灾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淡水资源短缺,引起干旱化。
由于人口和灌溉面积的增加,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了水量平衡,导致干旱现象的加剧。
如黄河流域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公顷增加到770万公顷,流域耗水量由1950年的148亿立方米增加到488亿立方米。
仅仅郑州的年用水量就由1954年的32万立方米增加到2.37亿立方米,而郑州用水的75%又来自黄河。
黄河水资源的大力开发,使黄河下游频繁地出现断流现象。
自1972年以来25年间,有20年发生断流。
特别是1997年春夏期间,断流时间长达132天,断流距离达672千米,创造了近200年来断流时间、距离最长的记录。
对此,有关专家告诫:黄河将成为“季节河”。
这是人类活动加剧引起干旱的突出事例。
2.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是加剧旱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代的干旱问题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关。
森林一方面可通过树冠截水以及枯枝落叶对地面的保护,使雨水加速渗透,减少降水量造成的地表径流量,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另一方面森林自身还可提高温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由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原来森林资源就比较贫乏的中国,森林覆盖率明显减少,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层结构,降低了土壤的蓄水量,其直接后果有两种:一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水分短缺,带来水文干旱;二是由于土壤水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水分短缺,出现农业干旱。
使干旱既可出现在降水少的地区,又可出现在降水多的地区。
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也加剧着洪涝灾害的发生。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减少,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导致暴雨季节地表径流量和产流量大,洪峰量加大和洪峰到达的时间提前。
由于水土流失,既可造成土壤这个巨大蓄水库的蓄水能力减弱,从而使流失地区的产流强度增强,产流时间缩短,加剧了洪涝灾害;又可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泄洪能力变弱,洪水暴涨暴落,造成在同样降雨情况下,洪涝灾害明显加剧的现象。
再如黄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在中下游不少河段的河床已高出地面5米以上,甚至达10米之多,以致黄河成为世界闻名的“悬河”。
1982年三门峡以上的洪峰流量比1958年少7000立方米/秒,但水位却比1958年高1~2米,对黄河大堤构成威胁。
3.围湖垦田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是中国淡水湖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27.5%,且大都与河流相通,具有吞吐性,对江河湖水有巨大的调蓄作用。
位于江西省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可拦蓄江西境内河流的大部分洪水,滞洪期一个月,对减轻长江汛期洪水起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泥沙淤积和湖区不合理的围垦,使这些湖泊面积正在日益减小,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成为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之一。
如太湖地区水面60年代以来被围垦侵占3.33万公顷,1991年太湖汛期降水量小于1954年,而洪水位却高于1954年。
4.城市化影响城市化是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体现,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对洪涝灾害的加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由于城市的发展,不渗透地面迅速增加,加大了降水后地表径流量,缩短了汇流时间,洪峰流量成倍增长。
“涨水快、水位高、退水慢”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文变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洪涝灾害影响的突出表现。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有可能提高城市的暴雨频率。
另外,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上的问题,缺乏或较少考虑防洪措施,也是洪涝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理教学》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