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2、赏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给学生播放《风居住的街道》这首曲子。
感受哀婉缠绵的曲调。
今天让我们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1.作者简介(多媒体播放)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可见,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但无实权,是虚职),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二、初步诵读,把握内容这首词的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三、批文入情,深入诵读(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
2.“凄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
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情境之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也无心饮用,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筷子动也没动。
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依依不舍。
但是人要留,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开船了!”“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如何是好呢?(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愈行愈远,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
这里,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品读】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学生回答:略。
教师:美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1.“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况且“柳”谐音“留”,有不舍之意。
2.“晓风”,这里是秋天的晚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3.这里“晓风”两层意思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则是“不团圆”,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
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已是酒醒时分,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又与谁去诉说呢?这两句道出了“余恨无穷,余味不尽”,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
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
四、归纳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合理意象的选择,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2.虚实相济。
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五、课堂小结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
(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但对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让学生体味“伤离别”的情感。
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限,对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寻找一些元素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备课时我研究了很多前辈的教学设计,大家都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和词人的离情。
但根据以往的教学,我发现仅仅依靠老师空泛的讲解或是学生想像,他们很难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美。
故这次我设计替换法,将原词中的一些词语替换,这样学生一下子辨别“孰优孰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都能对柳词的好说出个一二三,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之前仅靠老师空泛地讲解。
教材分析《雨霖铃》属于新课程教材必修4第单二元。
重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朗诵技巧、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学习本词能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评测练习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分)参考答案:(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雨霖铃》教学反思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我在课堂一开始的导语设计,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情境创设作铺垫。
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
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
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比如,解读“寒蝉”,学生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
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1、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析、以读促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正如组长姚老师所说:“语文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由于我的安排设计上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活动时间过长,教师没有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和评价,使他们缺少更大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