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规范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能力,达到减少误诊、漏诊,节约医疗费用,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结合医院提升对疑难危重疾病能力的发展规划和胸痛中心认证工作,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为依据,特制定我院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一、组织管理(一)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行政总监:医疗总监:协调员:秘书:委员:(二)委员会职责:1.每季度定期召开委员会议,总结分析上一个季度的工作情况并对医疗质量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
2.制定与胸痛中心“关键要素”有关的战略规划及财政预算。
3.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对流程不断优化、调整。
4.审核、制定胸痛中心各类培训资料,制定相应培训方案,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修改。
5.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并修改工作流程。
(三)委员会义务: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以期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四)委员会目标:通过整合多学科合作对胸痛患者进行高效筛选和诊治,以评估患者、分类治疗、提供早期快速治疗和优化资源利用为目标,提高诊治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五)各岗位职责1.行政总监职责:(1)全面负责胸痛中心行政方面工作,直接对胸痛中心委员会负责。
(2)主持胸痛中心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
(3)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
(4)负责行政会议和例会的组织工作,对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组织调研并提出报告。
(5)根据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指标,定期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委员会和其他科室反馈信息。
(6)协助各部门制定部门、岗位职责和各类规章的实施细则,配合协调各科室的工作关系。
2.医疗总监职责:(1)全面负责胸痛中心技术方面工作,直接对胸痛中心委员会负责。
(2)主持胸痛中心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
(3)负责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
(4)加强与各学科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5)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
(6)定期进行技术和质量分析,制定预防和纠正整改措施。
(7)参与制定与胸痛中心“关键要素”有关的战略规划及财政预算。
3.协调员职责:(1)配合技术总监和行政总监做好日常工作。
(2)参与制定与胸痛中心“关键要素”有关的战备规划及财政预算。
(3)参与制定并组织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
(4)具体落实胸痛中心各项制度及流程的实施。
(5)定期协调安排胸痛中心质量分析会及典型病案讨论会。
(6)定期进行技术和质量分析工作,将胸痛中心运行的数据向质控会议汇报。
4.秘书职责:(1)协助技术总监、行政总监、协调员做好胸痛中心建设日常规划,制定建设时间表。
(2)及时整理资料,做好质控会、培训、病案讨论的痕迹资料整理。
(3)及时关注胸痛中心申报进度,向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反馈,按计划进行资料的及时上报。
(六)组织框架二、实施步骤(一)建制立规阶段(2017年6月)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培训计划、质量控制标准、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方案等运行和管理机制。
(二)宣教培训阶段(2017年7月)任务:在院内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分层次的培训,达到应知应会;在院外针对不同的对象(包括不能开展PCI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社区群众等)开展相应的宣教,使其了解胸痛救治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选择正确的就医途径。
(三)实施改进阶段(2017年8-10月)任务:正式实施有关管理办法,执行工作流程,积极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四)申请评审阶段(2017年11月)自我评价后申请国家胸痛中心组织初次认证评审验收。
(五)整改提高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3月)针对评审验收提出的整改要求落实整改,争取通过评审。
三、制度建设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培训制度、典型病案讨论制度、时间管理制度、一键启动导管室及值班制度、导管室使用制度等,制度另行下发。
四、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一)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标识与指引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醒目的胸痛中心或急诊科的入口指引或标志,注明急救电话。
2.在门诊大厅、普通门诊或其它所有通往急诊科的入口设立醒目的路牌。
3.从急诊科到导管室设置标示指引,以方便不熟悉的人能从急诊科快速到达导管室。
(二)胸痛急救的功能分区1.急诊科应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诊室、急诊抢救室、胸痛留观室等功能区域,上述功能区应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设施以及急救药品。
2.通往急诊科的入口或停车场等处应设置应急电话或急救电话号码标识,以便紧急呼救。
3.急诊分诊区应易于识别且靠近抢救区,方便步行患者进入时发现。
配备足够的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进入急诊入口的患者使用。
4.分诊区有标准的胸痛分诊流程图,指引分诊护士在初步评估后将患者分流到胸痛诊室、急诊抢救室、胸痛留观室或直接送入导管室。
五、时钟统一管理医院内所有涉及胸痛患者诊疗的场所均需进行时钟的校对统一,包括急诊科分诊台、急诊抢救室,急诊内科、外科诊室,心内科CCU病房,心内科导管室,影像科CT室、心脏超声室、心电图室,呼吸内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
医院内所涉及的时钟包括胸痛患者随行挂表、病房时钟、心电图机、肌钙蛋白检测仪、医院病历His系统、DSA、CT、超声、心电监护、除颤仪等设备。
统一方法:信息中心实时将全院电子病历His系统与北京时间统一,其余的时钟设备统一与His系统上的时间相校对。
每个所涉及时钟校对的科室设备专管员负责每周进行一次时钟的校对,每月由资产管理部统一负责检查监督。
科室设备专管员进行时钟校对时若时钟无法调整应及时与资产管理部取得联系,必要时通知设备厂家工程师进行时钟的校对。
若患者为120救护车送入或外院转诊,在交接患者时双方应先进行时间校对,原则上以公认的北京时间为准(可手机上网,通过网络获取确切的北京时间)。
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获取方法1.呼救时间:患者胸痛症状发作,拨打120时间通过询问患者获得。
2.120到达时间:救护车工作人员到达呼救现场的时间通过查询院前120的救护病历得到。
3.到达医院大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分诊台,或到达门诊导医台的时间通过分诊台门诊日志获得。
4.院内接诊时间:若胸痛患者自行来院到达急诊科,院内接诊为急诊科医师;绕行急诊科到达CCU的接诊医师为CCU医师;绕行急诊科及CCU到达导管室,院内接诊为导管室手术组医师。
接诊时间通过病程记录获得。
5.院前首份ECG:患者首诊基层医院或呼救120所描记的ECG。
通过患者携带的院前心电图或通过微信传输的心电图时间获得。
6.首份ECG确诊时间:急诊科、心内科医师针对胸痛患者首份心电图解读确诊时间。
通过院内首诊医师查看ECG 时间,或通过微信传输的心电图回复的时间获得。
7.肌钙蛋白抽血时间(快速床旁检测):根据化验单注明的“标本获取时间”获得。
8.决定介入手术时间:急诊PCI值班术者决定手术的时间。
9.启动导管室时间:通知急诊PCI医护团队的时间通过电话记录及导管室急诊记录本获到。
10.开始知情同意时间:拟行介入手术,医师开始与患者谈话的时间,通过手术知情同意书谈话医师签字时间获得。
11.签署知情同意时间: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间,通过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家属签字时间获得。
12.导管室激活时间:导管室人员及DSA机准备完毕,通知急诊患者手术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3.开始穿刺时间:术者开始穿刺桡动脉的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4.造影开始时间:开始插入造影导管的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5.造影结束时间:冠脉造影结束的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6.球囊扩张时间:导丝通过梗死相关动脉后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的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7.手术结束时间:冠脉介入手术结束的时间,通过导管室急诊手术登记本获得。
18.每个患者就诊的院前资料、急诊病历、省急救中心病历均要保留原始资料并可以追溯,在住院病历的现病史中应详细描述患者的来院方式、就诊过程的关键时间点和绕行方式。
七、急诊胸痛患者的规范诊治急性胸痛患者就诊后早期进行病因的初步判断以及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胸痛患者的识别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科室应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诊治流程,将指南流程化,指引对危及生命的胸痛疾病做出快速反应。
八、院外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一)与省急救中心建立合作1.联系方法(1)共建微信群(2)直接电话联系心内科总住院医师工作的电话:(3)直接联系CCU病房电话:2.对接方法:当120急救车接诊到急性胸痛患者,ECG 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将心电图照相后传输至微信群,并电话联系心内科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确认患者情况后,启动导管室,通知CCU准备接诊患者。
若患者送达前导管室已启动,直接送至导管室。
3.我院CCU位置位于号住院楼楼东区;导管室位于号住院楼楼,到达1楼可用内线拨打绿色通道电梯。
4.心内科预留床位,做好接诊患者准备。
(二)与网络医院建立合作1.联系方法(1)共建微信群:(2)直接电话联系心内科总住院医师工作电话:(3)直接电话联系CCU病房:病房电话:。
2.对接方法:当网络医院接诊到急性胸痛患者,ECG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将心电图照相后传输至微信群,并电话联系心内科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确认患者情况后,启动导管室,通知CCU准备接诊患者。
若患者送达前导管室已启动,直接送至导管室。
九、培训与教育对胸痛中心的运作原则、要求、体系和各项流程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使胸痛中心所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科室人员在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主要目标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使整个胸痛中心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各部门和科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区域性协同救治水平的目的。
(一)院内培训教育1.针对相关专科医师的培训。
2.针对急诊分诊护士及胸痛相关疾病科室护士的培训。
3.医院全员培训。
有关胸痛症状和体征、心脏病早期发作时紧急救治、遇到急性胸痛患者后应遵循的流程培训。
(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1.制订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常规等培训资料。
2.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制订针对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和流程图,包括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的适应证、禁忌症。
3.制订针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肺复苏水平的培训计划。
(三)社区教育社区人群教育是指胸痛中心积极参与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早期心脏病发作的体征和症状以及适当治疗方法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