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
意思主义,又称债权意思主义或者对抗要件 主义。物权的变动是债权合同的效果,物权变 动仅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
•例1:甲与乙在2013年7月5日签订一套家具的 买卖合同,约定7月8日甲交付家具,乙交付一 万元价款。 依意思主义,此时家具的所有权何 时转移?
•以买卖合同为例,根据《法国民法典》第 1593条的规定,当事人就标的物及其价金协 商一致时,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 交付,买卖即告成立,且买受人依法取得标 的物的所有权。
4.其它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1)依法律规定发生的物权变动。 (2)依自然事件发生的物权变动。
练习
•中州公司依法取得某块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并 办理报建审批手续后,开始了房屋建设并已经 完成了外装修。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一•8) A.中州公司因为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而取得了 房屋所有权 B.中州公司因为事实行为而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C.中州公司因为法律行为而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D.中州公司尚未进行房屋登记,因此未取得房 屋所有权
(3)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履行的结果。
(4)物权变动虽然可以独立存在,但其效 力受债权行为的影响,不具备无因性 。
•此说,为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主流学说。
如何理解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设例1中,8月5日甲提出买卖合同因受到欺诈应被撤 销,经法院审理后撤销买卖合同,此时,甲了解到在9 月份乙已经为下列情形。依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债 权形式主义,以下问题如何作答?
主要内容和特征:
(1)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 的意思表示。
(2)使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仅需当事人 的合意即可完成,交付或登记仅具有对抗效 力。
(3)除有特别情形外,一个法律行为,即 可发生债权与物权的双重效果,物权行为并 不存在,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履行的结果。
(4)物权变动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即债权 行为被宣告撤销或无效,物权变动也将被认 定为无效或予以撤销。
练习
•甲、乙和丙于2012年3月签订了散伙协议,约定登 记在丙名下的合伙房屋归甲、乙共有。后丙未履行 协议。同年8月,法院判决丙办理该房屋过户手续, 丙仍未办理。9月,丙死亡,丁为其唯一继承人。 12月,丁将房屋赠给女友戊,并对赠与合同作了公 证。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2013年司考卷三6) •A.2012年3月,甲、乙按份共有房屋 •B.2012年8月,甲、乙按份共有房屋 •C.2012年9月,丁为房屋所有人 •D.2012年12月,戊为房屋所有人 •参考答案:C
•4.物权行为原则上不具有无因性,即物权 变动的效力依赖于债权契约的效力,物权变 动需要以有效的债权合同为前提。
第三节 依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一、区分原则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 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 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 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对物权形式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无因 性原则。
(三)债权形式主义
债权形式主义又称折衷主义。依据此主义, 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变动时,除债权合意外, 仅需履行交付或登记的法定方式,即发生物 权变动的效力。
主要内容与特征:
(1)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 的意思表示。
(2)使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仅有当事人 的合意还不够,仍需要登记或者交付的法定 方式才能成立或者生效。
案例分析
•[基本案情]甲与乙是夫妻,夫妻婚后购置房屋一幢, 房屋的所有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人登记甲为所有权 人。购房后不久,双方因生活琐事炒架,2007年10 月2日,甲私下与丙商量,称房屋是其个人的,并与 丙达成房屋买卖协议,甲收受了丙定金一万元。同 年10月4日,甲向法院诉请离婚,11月5日法院判决 房屋归乙所有,在判决生效后,乙于11月22日将房 屋转卖给丁,丁信赖乙出示的法院判决而与之交易, 并约定任何一方违约,将承担一万元的违约金。与 此同时,甲将该房屋又转卖于戊,双方签订了房屋 买卖协议,在办证时,甲伪造身份证让另一女人代 替其妻子办理了公证,并将房产证与土地使用证过 户到了戊名下。乙得知房屋过户到戊名下后,遂要 求戊返还房屋。
3.有利于确定物权变动的准确时间界限、 保护第三人的正当利益。
思考:如何正确认识物权变动区分原则?
思考:对我国物权立法有何意义?
•我国《担保法》第41条规定,当以合同设定 抵押权时,抵押合同从登记之日起生效。第 64条第2款规定: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 人占有时生效。
•思考:“物权行为理论模式”的实践价值问题
•物权行为是指物权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而设立、变更、消灭物权关系,直接发生物 权法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以“物权行为理论模式”构造我国依法律 行为的物权变动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模式的 主要内容为:
•1.物权行为包括单方物权行为与双方物权 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物权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以意思 表示为要素。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内容
1.区分原则的前提,是物权变动的债权行 为与物权行为的区分。
2.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民 事责任的承担具有独立性。
3.物权变动以公示为基本的特征。
三、区分原则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保护买受人依据合同所享有的占 有权。
2.有利于确立违约责任,保护非违约当事 人的请求权。
•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 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指在依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 动的债权行为(原因行为)与物权行为(结 果行为、物权变动)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 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
理论基础:债权行为发生请求权,是物权 变动的原因;物权行为是指设立、变更和消 灭物权关系的行为,它导致物权变动的结果。
•答案:A
(二)物权的变更。指物权客体与内容的 部分改变.
(三)物权的转让。指将已存在的物权在 物权主体之间移转。
(四)物权的消灭。指特定物权因一定的 法律事消灭的共同原因主要包括:混同;抛 弃;标的物灭失;约定存续期间届满或届满 前当事人以合意使物权消灭;因法定原因被 撤销;法定期间经过;占有时效的经过而取 得物权时,原物权归于消灭等。
•例1中,7月8日甲乙双方如约履行合同。依 物权形式主义,家具的所有权何时转移?
主要内容与特征:
(1)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并非物权变动 的意思表示,欲发生物权变动需就物权变动 成立一个独立于债权行为的意思表示。
(2)物权合意成立后尚需登记或者交付 的法定方式,物权变动才能成立或者生效。
(3)物权行为独立存在,具备无因性。
•主要优点: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物权交 易便捷、迅速、简洁。
•债权意思主义的主要缺点:不能保障动的交 易安全。
(二)物权形式主义
物权形式主义又称成立要件主义或者公示要 件主义。按照这种主义,物权因法律行为而 变动时,除了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合同外,还 必须有专以物权变动为内容的物权合同(物 权行为)。
•例一:《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 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 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卖 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 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 院应予支持。
•例二:出卖人已经将房屋交付于买受人,买受 人亦已实现对房屋的占有的,买受人请求出卖 人转移房屋所有权、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请 求权的性质如何及是否罹于诉讼时效?
练习
•[选择题]乙买甲一套房屋,已经支付1/3价款,双方 约定余款待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付清。后甲反悔, 要求解除合同,乙不同意,起诉要求甲继续履行合 同,转移房屋所有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一•6) A.合同尚未生效,甲应返还所受领的价款并承担 缔约过失责任 B.合同无效,甲应返还所受领的价款 C.合同有效,甲应继续履行合同 D.合同有效,法院应当判决解除合同、甲赔偿乙 的损失
•情形1:如果乙已经将家具转卖给了解乙欺诈情形的 第三人丙,丙能否取得家具的所有权?
•情形2:如果乙已将家具为了解乙欺诈情形的丁设定 了质权,甲能否要求丁返还?
•情形3:如果乙陷入破产,甲能否取回家具? •情形4:如果非因乙的过失致标的物毁损灭失,乙能 否免责?
第二节 依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
(3) 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不以公示为 生效要件,公示方式只是物权进一步处分的 前提条件。
二、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类型
1.因公权力而产生的物权变动,自法律文 书或者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
2.因继承或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 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 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 力。
•物权形式主义的主要优点在于:
•(1)根据物权行为的区分原则、独立性与 无因性理论可使法律关系明晰,有助于法律 的适用。
•(2)它立足于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体现了 逻辑上的清晰性与自足性。
•(3)根据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债权合同即 使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并不影响物权行为 的效力,
•(4)有利于减少举证困难等。
•(2)一定的公示方式是物权行为的生效要 件而非成立要件。
•(3)物权行为产生物权法上的效果,即直 接导致物权的设定、移转、变更和消灭。
•2.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区分。
•债权行为的意思表示有使负义务的要素,在 当事人之间产生请求权;
•物权行为的意思表示无任何使负义务的要素, 目的是导致物权变动。
区分的意义:原始取得无须证明其是从前 权利人那里取得的权利,而继受取得权利则 有赖于前权利人有这个权利。
练习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所有权的继受取得?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一•10) A.甲通过遗嘱继承其兄房屋一间 B.乙的3万元存款得利息1000元 C.丙购来木材后制成椅子一把 D.丁拾得他人搬家时丢弃的旧电扇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