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谢
谢!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以家族为本位追求人的社会 价值。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 其次,中国传统人学思想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通过 对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而中国 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 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是关心地狱或天堂,关 心人的今生,而不是它的来生”。对人的现实生活 的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 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 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 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五、传统文化历史观和唯 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的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 展的,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不断 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 进化史观。
传统文化中的进化史观与唯物史观具有相通 性、一致性,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 思主义的进化史观不仅指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同时又给予了科学论证并找到了推动历史进步发 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这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求 全责备,中国思想家在千百年前就已经隐约看到 了历史的面目,已属难能可贵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世界的本 原,“天下一气”。这种思想已经直观地 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古代思 想家则从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力求 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来说明事物的运动 变化。
《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 学说既显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法 的民族特色,又显示了中国古 代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 物辩证法的内在相通性。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肯 定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 础。韩非子、王充等也在一定 程度上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这些虽还不能称为唯物史观, 但与它有相通之处。
大同社会
“大同”一词,最早 见于《庄子·在宥》。在这 里,“大同”谓与天地万物 融合为一。 这种思想虽为孔子首创, 但实际上是儒、道、墨、农 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理论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 放和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在共 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主义人 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 革命的爱民、重民学说。中国传统人学思想 的特点之一,就是绵延不绝的重民、爱民, 以民为本的思想。
如何看待
看待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要立足于当时的时代 背景下来看;继承传统文化,也要用发展的眼 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单指古典文化,她是随着 我们民族一起演变发展的
忠义
忠义,古代是忠于自己的君主,忠于自己的上司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付之于新的意义,忠于自己 的职业,认真负责。 为人处世,要问心无愧。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 尽量不侵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帮助别人。
二、传统均平思想 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一种均平思想,其 核心就是社会公平。《礼记· 礼运》设想了一 个财富均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洪秀全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为理想 天国。康有为则认为大同社会无家界、无国界、 无产界、一切财产归公。孙中山要求“国民之 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 薄,无稍不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契 合 二、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契合 三、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契合 四、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 关系的观点契合 五、传统文化历史观和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契合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 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 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 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 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 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 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产品“一方 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 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 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 和国家,等等。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 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在许多中国 人看来,这种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也就是平均财富、 社会公平和公正,因此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 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中国传统知行观与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观点契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与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认识和 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代表认识、知 识,引申为理论;“行”代表实行、行动,亦即实践,知行 双方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必 须起到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的作用。于是,在强调文化、 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实用性)方面,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达到了某种共振。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色彩, 实质上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们在直观上却容易把二者等同起 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并不在于概念、 范畴的相同,而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因为只有在文化精神 上相通的两种文化之间才有融合并超越传统、实现文化转型 和提升的可能。主义世界观出发,力求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 一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