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20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1.略述苏联建国初期(1917~1920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

这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1)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苏联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国教育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国民教育建设的原则;同时还进一步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

这样,便彻底克服了之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权统一在无产阶级手中。

此外,还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保证了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了教育的封建性。

(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这一切不仅对苏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通过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加强了对学生个性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教育工作方面,也加强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4)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还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团结、教育和改造旧教师,建立了一支新的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经过最初几年对旧教育的根本改造、20年代对新教育的探索和30年代对教育的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①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主的学校制度。

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③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①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思想方向性,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但是,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②重视师范教育,注意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苏联教育很快就赶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我国解放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1章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试评述马卡连柯的教育观和教育目的论。

答:(1)教育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马卡连柯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坚持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反对孤立地、教条主义地看待教育问题。

他认为,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正在成长着,处在进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说是绝对有益的、永远有效的、最好的方法,一切要看环境、时间、个人和集体的特点,要看执行者的才能和修养,要看近期内要达到的目的,要看全部的情势而定。

马卡连柯从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苏维埃的教育方法只能够由经验中去获得,只有通过完整的综合经验的归纳、比较,才能得到选择和决定的根据,而不能根据任何一般原理来作演绎推理,也不能从邻近的科学中引申出来,这些科学只能作为检查实际成就时起监督作用的原理,只应当起辅助作用。

(2)教育目的论
马卡连柯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过程的目的乃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基础和教育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他认为教育目的的拟定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切实地了解社会的需要,不能一般地、抽象地谈论教育目的。

由于社会的要求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教育目的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马卡连柯从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一个有用的、有技术的、有学识的、有政治修养
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全的公民,并能够自觉地、有毅力地并且有成效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捍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2.请简述马卡连柯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所做的贡献。

答:马卡连柯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出集体的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教育理论
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不是一群人的偶然集合,而“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互相接触的总体”。

集体应该具有以下性质:第一,集体是人们在共同目的和共同劳动中的联合组织;第二,集体是苏维埃社会的一部分,同一切其他集体有机地联系着;第三,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拥有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第四,集体应坚持全世界劳动人民统一的原则性立场,应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者。

(2)提出平行教育的影响
马卡连柯认为正确教育的方式应该尽力设法不和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

他把这种教育形式称为“平行教育影响”。

他主张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马卡连柯的这一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提出前景教育的教学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正常的、健康的集体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一旦停滞不前,集体就没有了生命力,这是集体运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规律他又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
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好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学生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

(4)注重集体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培养,强调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他认为,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教师集体。

任何一个坚强的学生集体都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耐心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而不是自发地形成的。

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才华,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他对教师个人的作用估价很高,并且对教师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

3.试评述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观点。

答:马卡连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非常重视年轻一代的劳动教育。

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生产劳动教育,坚持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力图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观点的主要内容
①劳动教育就是人的劳动品质的教育,也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其幸福的教育。

其目的是要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和培养他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②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

③把劳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只有生产劳动和劳动过程,就不可能使儿童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提高。

④生产劳动与学校教学之间不需要任何的一致性,不能机械地结合。

马卡连柯指出,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和生产活动能决定个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线,并造就出具有高度熟练技术的人。

在他看来,教学和劳动是否结合,结合得好或坏,主要表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而不是表现在组织形式上。

(2)对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的评价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与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一样,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方法为思想基础的,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范畴。

他在劳动教育中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他的劳动教育的思想分不开的,而他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准确、诚实、科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是因为他能从劳动教育的内外各种因素的统一和整体联系发展中辩证地看待劳动教育的问题,在劳动教育的具体思想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也有某些不足之处。

例如,他断言,学校课程跟劳动过程不应当有联系。

“中等教育和七级铣工的技术,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结合,在这种结合上,不需要再来任何的补充”等,则过于绝对化。

马卡连柯所献身的毕竟是“对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再教育工作”,尽管其教育实践揭示了许多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但某些具体作法又是出自工读教育的特殊要求。

因此,对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也绝不能寻章摘句、机械照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