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说早在神农氏,就已经发现茶的妙用了,后来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到了现在,更是遍布全球,长盛不衰。
当然,种茶,饮茶,不等于就有了茶文化。
仅仅是茶文化的形成条件,就需要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各类说明,而在其他文人雅士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也不免创作出众多的茶诗。
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于茶的研究向来是含糊不得的。
仅仅是茶的分类,便有六大种。
首先是绿茶,像大家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就是绿茶中的代表。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而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绿茶最讲究外形和色泽,追求清纯淡雅,故多采嫩芽制成。
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
然后便是黄茶,其代表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等。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
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
白茶,也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
代表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
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
说起药理作用,就不得不说白茶的药效性能非常好。
它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众多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
较为知名的便是铁观音,大红袍等。
但是品饮乌龙茶有三大禁忌,一是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是“茶醉”;二是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
红茶,基本特征是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
红茶也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茶,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养胃护胃,促进食欲,解毒,提神消疲,生津清热等。
正山小种,金骏眉,便是红茶中得代表了,而其中,又以金骏眉颇为名贵。
最后是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也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
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以上便是中国的六大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文化更是数不胜数。
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而茶德更是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而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我们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不过我相信,中华茶文化,必将成为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