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2.《诗经》本名《诗》,又称《诗三百》。

3.《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民谣土乐,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是《诗经》中最有价值民主性精华最多的部分。

《雅》是贵族士大夫诗歌,分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时歌功颂德所用。

)4.《诗经》的特点: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

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是中国诗歌的辉煌开端。

5.分析“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作用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重章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歌的主题,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了情感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的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情感,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伐檀》1.选自《诗经·魏风》,是魏国的民歌,2.主题:是一首嘲弄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伐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艺术手法:(《伐檀》是如何反映这一社会现实的? )1.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是明显不合理的。

结局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2.章法结构上采用的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句式长短错落、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

4.词语解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稼:种田;穑:收割;胡:何,为什么;廛:束,捆。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狩;冬猎;县:同“悬”,挂。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 河水清且直漪(河水直条状的波纹)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三岁的兽) 置之河之漘兮(水边)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熟食) 置之河之干兮(河岸)●《黍离》1.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

2.主题:被认为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的覆亡之作。

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思想内容)3.艺术特点:1.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

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2.采用质问的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4.词语解释: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远行;靡靡:迟迟,缓慢样子;中心:内心摇摇:心神不宁)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悠悠:遥远的样子;苍天:青天)行迈靡靡,中心如噎(这里指哽咽)●《采葛》1.选自《诗经·王风》,这是写情人相思之词。

2.主题:《采葛》书写的是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受。

3.艺术特点: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写的都是劳动生活,但思念的情感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作者抒发对所爱女子的眷恋,展示的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巨大差距,夸张却不失真。

4.词语解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义同三季)5.名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汉广》1.选自《诗经·周南》,这是一首恋情诗。

2.主题:《汉广》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3.艺术特点:1.首章连用四个比喻,四次强化追求到所爱之人是不可能的事,足见倾慕之深、渴望之切与失望之极。

2.二三章重复首章后四句,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4.词语解释: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息也) 翘翘错薪(比喻杂草丛生)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永: 水流长也;方:坐木筏渡江)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归:嫁也;秣:喂马)●《式微》1.选自《诗经·邶风》2.主题: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出的怨声。

3.艺术特色:1.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

2.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句句用韵,每章换韵,充分表达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4.词语解释: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非;躬:身体)●《采薇》1.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千古厌战诗之祖”2.主题: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同猃狁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诗人的忧时之情。

3.艺术特点:1.前三章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采用比兴的手法,抒发思家盼归之情;随着时间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2.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千古名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4.词语解释:薇亦作止(生)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闲暇)靡使归聘(探问) 王事靡盬(休止) 我行不来(回家)小人所腓(“庇”的假借,隐蔽) 雨:作动词,下雨。

霏霏:雪花纷飞貌●《楚辞》1.楚辞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战国后期由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的集体传作过渡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汉代刘问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入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2.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既是诗体名称,也是一部诗集名称3.《楚辞》与《诗经》在体式上有什么不同?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以四言为主,篇幅比较短,风格朴素。

《楚辞》则篇幅宏阔,汪洋态肆,诗歌结构、篇幅都扩大了。

其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采用大量的楚地方言,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烂,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4.《楚辞》中以屈原作品最多(《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质量最高,他的《离骚》是《楚辞》代表作(中国古代最早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故后又有楚辞这种文体为“骚体”,历史上“诗骚”并称,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全文的两座高峰。

●《国殇》1.选自《九歌》,2.主题:这首诗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

3.层次结构大意:全诗分三节。

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

4.艺术特点: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

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5.词语解释:操吴戈兮被犀甲(操:拿着被:通“披”)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躐:践踏)左骖殪兮右刃伤(倒地而死) 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

“絷”:绊住)天时坠兮威灵怒(通“怼”,恨) 子魂魄兮为鬼雄(鬼中雄杰)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挟:携,拿;惩:恐惧,悔恨)●《橘颂》1.出自《九章》,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2.主题: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3.写作特点: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咏物抒情各有侧重,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4.词语解释: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通“来”;服:习惯) 深故难徙,更壹志兮(专一)圆果抟兮(通“团”,圆圆的)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榜样)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像) 纷温宜修,姱而不丑兮(美好)深故难徙,廓其无求(胸怀开阔) 愿岁并谢,于长友兮。

(死)●《山鬼》1.出自《九歌》2.主题:写山鬼(山中女神)等待所思慕的对方不来,忧思悲哀独自离开的情景。

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3.层次结构大意: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爱人的情景: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爱天不禁有所怨愤。

4.写作特点: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从痴情等待到心生疑惧,到希望彻底落空后有所怨愤;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公的情感变化。

5.词语解释:子慕予兮善窈窕(美好的样子) 折芳馨兮遗所思(送给所思慕的人)君思我兮然疑作(信疑参半) 思公子兮徒离忧(遭受不幸)●《湘夫人》1.出自《九歌》,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是《湘君》的姊妹篇。

2.思想内容: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爱思念,也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艺术特点:1.这首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

诗中写湘君伫立水边、登高远望、驰骋岸边,表现了他对湘夫人的体贴关心;写他捐袂遗裸,表现了他对湘夫人失约的伤心;而他采集花草赠给远方的佳人,也体现了他的钟情。

全诗就是这样用人物的行动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也在情节的进展中一步步得到完美的表现。

2.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带有愁意的意境,有力地衬托了湘君心情的惆怅。

3.用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来刻画湘君对湘夫人没按期前来相会的反常行为的心理反应,恰切地表现了湘君担忧、焦虑的心情。

4.词语解释:目眇眇兮愁予(望而不见的样子) 袅袅兮秋风(绵长不绝的样子)与佳期兮夕张(陈设) 鸟何萃兮蘋中(集聚)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谖(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朝驰余马于江皋(水边高地) 夕济兮西澨(济:渡;澨:水边)疏石兰兮为芳(分列) 遗余褋兮澧浦(丢下)搴汀州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搴:摘取;遗:赠送)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安逸闲暇的样子)5.名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6.试分析《湘夫人》的层次结构。

答:全诗分为三节:“弟子降兮北渚” 到“观流水兮潺缓”为第一节,写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惆怅之情。

“糜何食兮庭中”到“灵之来兮如云”为第二节,写湘君为迎湘夫人前来相会所作的准备及设想她到来时的热烈场面,突出了对未来幸福的向往之情。

最后一节,写湘君伤心至极先是抛信物以示决绝,后又采集香草打算送心上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