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诸子散文1.诸子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分别是儒、墨、道、法诸家的著作。
( 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的)2.语录体阶段:代表作《论语》、《墨子》对话体阶段:代表作《孟子》、《庄子》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荀子》、《韩非子》●《论语》八则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称“四书五经”。
3.《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含义是“爱人”,就是对人的尊重、同情和爱护,“仁” 同时又是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
4.《论语》的主要特点: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5.通过《论语》八则的学习,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 八则内容的整合) (参考: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成理想人格。
他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书本知识的学习,排在第二位。
他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他强调追求利益名誉本无可厚非,但行为动机手段途径必须符合正途和道义。
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他还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在孔子心目中,仁者和智者都是他心目中的君子。
)6.词语解释吾日三省吾身(检查,查看) 子曰:“盍各言尔志。
”(何不)谨而信,汎爱众(谨:寡言少语谓之谨;汎:同“泛”,广泛的意思。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吃完一顿饭;违:离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匆忙仓促;颠沛:跌倒,挫折,流离失所)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劳:表白功劳) 君子周急不济富(周济,救济)知者乐水: (同"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广大刚强)7.名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孟子》一则1.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孟子主张“仁政而王天下”。
3.《孟子》散文气势雄伟,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5.孟子比较了构成一个国家的三个主要因素的地位:人民、土谷神、君主。
他明确提出民与君在国家中的地位,民是更为重要的。
他认为国家兴亡是由人民的意志决定的,他强调人民是政权更替的决定性力量,其目的是为了推行仁政,希望统治者对老百姓实施比较宽松的统治,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政权更迭频繁,各国国君最关心政权稳固和争霸天下的大背景下,孟子的主张看法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6.词语解释:孟子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国家的代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老百姓)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更立,废旧立新)●《墨子·非攻》1.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 尚同”,反对掠夺性战争,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2.词语解释: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盗)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扡其衣裘(同“拖”,剥下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甜)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同“辨”,分别)●《逍遥游》1.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蔑视功名利禄,强调无为,切顺其自然,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2.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性最强。
庄子的作品想象奇伟,构思奇特,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灵活,析理鞭辟入里,大抵寓言神话,汪洋辟阖,独具一格。
3.主旨:《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旨在说明:世上的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靠客观条件。
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4.《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重点)《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主张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忘掉自我,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对有用和无用的论述中进一步说明不为事务所滞,追求悠游自得的乐趣。
5.词语解释:怒而飞(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绕)《齐谐者》,志怪者也。
(同“誌”,记载)野马也,尘埃也(指春天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受阻拦) 三湌而反(浪:同“餐”;反:同“返”)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决:同“趣”,迅疾貌;抢:突过,穿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同“智”; 年:寿命)绝云气,负青天(穿越,穿透) 此小大之辩也(同“辨”,区别)其神凝(精神专注) 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合) 彷徨乎无为其侧(无所事,无所用心)●先秦历史散文1.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产生更早些。
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具奠基意义。
《春秋》是我国第-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也属国别体,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有文采。
●《郑伯克段于鄢》1.《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2.思想内容:本文记叙了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争夺国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随之加剧的社会现实。
3.写作特点:1.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共叔段恃宠恣肆,贪恋愚蠢;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私。
2.叙事线索清晰。
作者紧紧抓住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力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
3.写法详略得当。
详写的地方有二。
一是郑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突出了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另一处是“掘地及母”,作者意在宣传儒家的孝道。
略写的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等和共叔段被打败的过程,这样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
4.词语解释:故名日“寤生”,遂恶之(不喜欢)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多次,屡次)非制也,君将不堪(经受得起) 姜氏欲之,焉辟害(焉:哪里; 辟:同“避”)姜氏何厌之有(满足) 多行不义,必自毙(仆倒,倒下去)不义不昵,厚将崩(亲近) 遂置姜氏于城颍(放置,安顿)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墓穴)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快乐舒畅的样子)爱其母,施及庄公(延及,扩展)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冯谖客孟尝君》1.选自《战国策》2.主旨:本文记叙了冯谖在孟尝君家做食客时知恩图报深谋远虑,为盂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三窟": 焚券市义(体现民本思想)、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
3.写作特点:1.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
(欲扬先抑,层层深入)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如冯谖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左右的人和孟尝君的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力、无知。
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出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
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
4.词语解释: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叮嘱,求告)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同“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轻视; 食:同“供”,给; 草具:粗劣的饭菜)谢曰:“ 文倦于事,愦于忧(谢:道歉;愦:昏乱) 以何市而反(市:购买;反:同“返”)孟尝君不说(同“悦”) 不拊爱子其民(同“抚”)遣太傅赍黄金千斤(送) 无纤介之祸者(喻细微)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祥:通“详”,审慎; 被:遭受)《子产不毁乡校》1.出自《左传》2.《子产不毁乡校》给我们的启示: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
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
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力量。
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提出的命题。
)3.词语解释:郑人游于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我闻忠善以损怨(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岂不遽止?然犹防川(遽:很快,迅速;防:堵塞)不如小决使道(同“导”,疏通,引导)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