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理学总论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 2.药物3.药物代谢动力学4.药物效应动力学二、选择题【A1型题】5.药物主要为A 一种天然化学物质B 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C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D 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E 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6.药理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是因为它A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B 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C 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依据D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E 具有桥梁学科的性质7.药效学是研究A 药物的临床疗效B 药物疗效的途径C 如何改善药物质量D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E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8.药动学是研究A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B 药物如何影响机体C 药物发生动力学变化的原因D 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E 药物效应动力学9.药理学是研究A 药物效应动力学B 药物代谢动力学C 药物的学科D 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E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二、选择题5.D 6.D 7.E 8.A 9.E第二章(一)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的吸收2.首关消除3.肝肠循环4.血浆半衰期二、填空题1.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及。
2.临床给药途径有、、、、。
3._ 是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其特点为:pH近、、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4.生物利用度的意义为、、。
5.稳态浓度是指速度与速度相等。
三、选择题【A1型题】1.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形式是A 滤过B 简单扩散C 易化扩散D 膜泵转运E 胞饮2.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主要影响A 药物产生效应的强弱B 药物产生效应的快慢C 药物肝内代谢的程度D 药物肾脏排泄的速度E 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3.药物在体内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吸收B 分布C 转化D 消除E 排泄4.药物首关消除可能发生于A 口服给药后B 舌下给药后C 皮下给药后D 静脉给药后E 动脉给药后5.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静脉注射B 雾化吸入C 口服给药D 肌肉注射E 动脉给药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药物转运加快D 药物排泄加快E 暂时出现药理活性下降。
7.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 单胺氧化酶B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 辅酶ⅡD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 水解酶8.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药合用后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以上都不是9.下列何种情况下药物在远曲小管重吸收高而排泄慢A 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B 弱碱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C 弱酸性药物在偏碱性尿液中D 尿液量较少时E 尿量较多时10.在碱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A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C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 排泄速度不变11.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 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 对细菌代谢双重阻断作用D 延缓耐药性产生E 以上都不是12.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A 随给药剂量而变B 随血药浓度而变C固定不变D 随给药途径而变E 随给药剂型而变13.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C 单位时间消除恒定的比值D 药物完全消除到零E 药物全部从血液转移到组织14.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A 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 组织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 血浆中药物的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 肝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5.地高辛的半衰期是36h,估计每日给药1次,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应该是A 24h B36h C 3天D5至6天 E 48h16.t1/2的长短取决于A 吸收速度B 消除速度C 转化速度D 转运速度E 表观分布容积17.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A 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B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C 每隔半个衰期给一个剂量D 首次剂量加倍E 增加给药剂量1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 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B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C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D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E 药物的消除过程已完成【B型题】A 立即B 1个C 2个D 5个E 10个19.每次剂量减1/2,需经几个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20.每次剂量加倍,需经几个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21.给药间隔时间缩短一半,需经几个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四、简答题1.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哪些过程?2.药物自体内排泄的途径有哪些?五、论述题1.试述半衰期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跨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是指药物经胃肠吸收时,被胃肠和肝细胞代谢酶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3.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药物排入胆汁后,随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则被水解释放出游离药物,游离药物再由肠吸收入血的过程称肝肠循环。
4.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而言,半衰期指的是消除半衰期。
二、填空题1.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2.口服给药舌下和直肠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吸入给药3.小肠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4.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表明药物首关消除及药物作用强度判断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
5.消除给药三、选择题BBA ACEBBABBCBDDBDCDDD四、简答题1.药物的吸收、药物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排泄2.肾排泄,胆汁排泄,其他途径的排泄(乳汁、胃肠、汗腺、唾液、肺等),其中主要为肾排泄。
五、论述题1.①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③预测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和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第二章(二)药物效应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对因治疗2.对症治疗3.量-效曲线4.治疗指数5.效能6.效价强度二、填空题1.药物只对某些器官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
2.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和。
3.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包括、和。
4.采用为纵坐标,为横坐标,可得出型量效曲线。
5.药物剂量(或血中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关系称;药物作用时间与药理效应的关系称。
6.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相应受体,这种现象称为,突然停药时可产生。
7.长期应用激动药,可使相应受体,这种现象称为。
它是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选择题【A1型题】1.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A 安全X围小B 治疗指数小C 选择性低,作用X围广泛D 病人肝肾功能低下E 药物剂量2.下述哪种剂量可产生副反应A 治疗量B 极量C 中毒量D LD50E 最小中毒量3.半数有效量是指A 临床有效量的一半B LD50C 引起50%实验动物产生反应的剂量D 效应强度E 以上都不是4.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A 致死量的一半B 中毒量的一半C 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D 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E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5.药物治疗指数是指A LD50与ED50之比B ED50与LD50之比CLD50与ED50之差DED50与LD50之和 E LD50与ED50之乘积6.临床所用的药物治疗量是指A 有效量B 最小有效量C 半数有效量D 阈剂量E 1/2LD507.药物作用是指A 药理效应B 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C 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D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E 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8.安全X围是指A 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B 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C 有效剂量X围D 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距离E 治疗量与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9.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否兴奋受体取决于A 药物作用的强度B药物与受体有无亲合力C 药物剂量大小D 药物是否具有效应力(内在活性)E 血药浓度高低10.药物与受体结合能力主要取决于A 药物作用强度B 药物的效力C 药物与受体是否具有亲合力D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E 药物的极性大小11.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无亲合力,无效应力B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效应力C 对受体有亲合力而无效应力D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E 对配体单有亲合力12.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效应力B 对受体无亲合力有效应力C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D 对受体有亲合力,无效应力E 对受体只有效应力13.受体部分激动药的特点A 对受体无亲合力有效应力B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弱的效应力C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D对受体有亲合力,无效应力E 对受体无亲合力但有强效效应力14.竞争性拮抗药具有的特点有A 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效应B 能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应C 增加激动药剂量时,不能产生效应D 同时具有激动药的性质E 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应不变15.肌注阿托品治疗胆绞痛,引起视力模糊的作用称为A 毒性反应B 副反应C 疗效D 变态反应E 应激反应【B型题】A 对症治疗B 对因治疗C 补充治疗D 局部治疗E 间接治疗50.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16.利尿药治疗水肿是17.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A 后遗效应B 停药反应C 特异质反应D 过敏反应E 副反应18.长期应用降压药后停药可引起19.青霉素注射可引起A 药物慢代谢型B 耐受性C 耐药性D 快速耐受性E 依赖性20.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21.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可产生四、简答题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2.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3.是指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一定剂量X围内,药物效应随剂量增大而增大,两者关系呈曲线分布。
4.指药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
即TI=LD50/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5.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6.是指引起等效反应时所需剂量。
反映药物与效应器亲和力大小。
两药效价比与等效剂量成反比二、填空题1.选择性2.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3.致癌致畸致突变4.效应药物浓度对数值典型对称S5.量效关系时效关系6.数目增加向上调节反跳现象7.数目减少向下调节耐受性三、选择题C A C E A AD B D C C A BE BB AC BD B C四、简答题1.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不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