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散文和小说

现代文阅读散文和小说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初探一、组织答案的原则:1.尽量采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带修辞格的句子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3.在有限的答题区域内,尽量要点化,用数字分开层次。

4.将否定的转化为肯定的,一般不用否定句答题。

二、解题前的准备条件----四个切入点1.边读边标画自然段的序号2.勾画出每个自然段的首句。

3.圈出全文的形容词4.勾划出议论抒情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三、题型:1.词义题2.句义题3.作用题4.用意题5.目的题6.原因题7.概括题8.方法题或表达效果题或妙用题或好处题 9.探究题用几个字概括,便于记忆------因妙目概义用法探㈠词义题词的意义包括两层。

第一层:表层。

一般意义上,通常意义上的字面的含义。

第二层:深层,文本中的具体语境中的特殊的含义。

是修辞格的还原其本来意义。

《故宫里的小苦荬》第1题第⑥段中说“我的脚步声唤醒了那些沉睡的脚印”,这里“沉睡的脚印”指的是什么?该句在第6段,由下文可知答案区域。

“脚印”是比喻,是指人和事。

它的意识应是“指历史上曾经生活在故宫大院的人们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事件。

”㈡句义题技巧.1.出现词格,还原成本来意义。

2.解释句子的支撑部位,也就是大体上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

例1.“鲁迅的灵柩,埋到夜阴里去了,东方出现了微红的新月”的含义。

支撑部位是“微红的新月”,把它还原成本意即可。

鲁迅先生逝世了,震惊了国人和民族,让人从中国工农红军身上看到了古老中国的隐约的不清晰的希望与未来。

例2.“沙漠中的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的含义。

支撑部位是“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把其还原为本来意义,即“沙漠中的红柳在高原严酷的环境中,依然自信自立地坦然活着,坚强地立于天地之间。

”㈢作用题(用意题/目的题/意图题)技巧1.形式(结构)+内容。

内容即段意或句意概括。

2.明确形式上采用的固定语言。

开头部分: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伏笔)/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段意(句意)中间部分:承接上下文怎样的内容,为下文怎样的内容做铺垫+段意(句意)结尾部分:照应题目或上文/总结上文/深化主题——+段意(句意)综合部分(某一句话反复在文中出现):线索/相互照应/强化主题+句意例1.P152《走向胡杨》第一句话“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杨”的作用。

答案为固定语言+句意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表现对胡杨的热爱崇敬之情,说明胡杨在人的心目中分量之重,印象之深。

例2. 《走向胡杨》第1题文章第六段一句话“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答案:①承上启下,从上文写兵团人、写与周涛谈酒,过渡到下文在塔克拉玛沙漠看到的胡杨②单独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本文写作对象“胡杨”,点明主旨。

㈣原因题整合答案时注意检索区域,一般为本段、上段、下段。

尽量从原文中提炼,答题的角度为内因外因或形式内容或主观客观。

例1.《净土上的狼毒花》第2题“它们就是这草原上因家族集体的勃发二创造的美的奇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奇迹”发生的具体原因。

本句在第一节,检索区域散见于全文。

首先从内因方面考虑。

第4节谈狼毒花的特点“根系大,吸水能力极强,能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

”。

再次从外因方面考虑。

第6节的毁牧种粮(或“稻改”),第7节的过度发展畜牧业,第8节的旅游业兴起。

㈤概括题技巧.1.根据题目的要求或提示,确定答题区域。

2.尽量用原文中的形容词或带形容词的句子。

3.带修辞格的句子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例1. 第2题联系全文看“小苦荬”有何特点?根据提示,答题区域是全文,那就从每个自然节中去寻找形容词,然后再加以整合。

第1段“纤弱、虚幻”,第3段,“一丛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4段“来自乡村、来自大地深处”。

例2. 《江南陶公柳》第2题,结合全文,写出陶公柳的特点?第2段中的段美,第3段中的历史悠久,第4段中的坚韧,第5节中的宽容,第7段的经济价值、医药价值和环保价值。

㈥方法题1.整篇文章。

某篇散文整体上的写作特点是形散神聚,“神”就是散的线索或主旨,形就是所采用的材料,也就是说,散文围绕怎样的主旨或根据怎样的线索,写了哪些材料或联想到了哪些材料。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一般是叙述某件事,描写一般是描绘景物、场面、人物。

议论抒情是表达态度、抒发感悟。

说明就是介绍类似于写在药盒上的成分、用法、注意事项。

例1. 《江南陶公柳》第7段。

说明其经济价值、医药价值、环保价值。

例2. 《净土上的狼毒花》第9段,文章前4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狼毒花的哪些主要特点?第1段写狼毒花的个体和群体是描写,第4段介绍狼毒花的特性,是说明。

3.描写.描写景物或场面,一般采用白描、细描、辞格。

白描是简单的勾勒,非常的简洁,不展开来具体描写。

细描,细致地展开来描写。

例1. 《净土上的狼毒花》第1节,采用的是细描、排比、比拟。

例2.郭沫若《王昭君》,“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位农家姑娘”,这就是白描。

4.表达方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方法①联想想象,也可以说是虚实结合(相生)例1.《故都的秋》,写故都的秋,联想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①增强了画面感②使行文产生对比,摇曳生姿。

例2. 《江南陶公柳》第3段,联想到陶侃亲民爱民的事迹,联想到唐代钱起。

北宋苏轼的诗句。

②对比衬托:两个人、景、物、事之间形成对比,比照。

或一主一从,形成比衬。

从而更加鲜明表达主旨。

例1. 《净土上的狼毒花》末段“且此花于深秋时,从茎、枝、叶到花,又衍变为火红色,看上去比夏日里的风姿还要绚烂夺目”,夏秋对比,更加鲜明突出狼毒花的极强的生命力。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例1. 《江南陶公柳》第4题,本文在表达上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文章第2段通过对陶公柳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进一步抒发对陶公柳的赞美和歌颂张本(作铺垫)。

⑤辞格:比喻、比拟、排比等比喻,形象具体;比拟,形象生动;排比,气势充沛,加强语言的力度。

例《走向胡杨》第7节“处在半干枯状态下的胡杨,用粗壮的主干举着纤细的枝条和碎密的叶片,像一张张网去抓住没有云的空气中每一缕潮湿与养分”,用“抓住”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极强的求生愿望。

⑥铺垫、伏笔、照应例1. 《净土上的狼毒花》第1段,对草原上的狼毒花的描绘为下文的痛心与批判作铺垫伏笔。

例2. 《故宫里的小苦荬》的首尾形成照应,结构严谨,更突显主题。

⑦引用引用诗文,富有文采,增加厚重感。

引用传说,增其神秘性、趣味性、可读性。

引用故事,扩大内涵、趣味性。

可读性。

例. 《江南陶公柳》第3节一处引用了陶公柳的出处故事,增加了趣味性,扩大了内涵。

另一处引用钱起、苏轼的诗,增加文章厚重感。

⑧绘声绘色,描摹景物或场面时经常采用。

例. 《走向胡杨》第2段“过了达坂城不久,便遇上了大片不知名的戈壁,活着的东西除了一股股旋风,剩下的就只有趴在四只轮子上的汽车了。

往南走,左边总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右边永远是天山雪水冲积成的漫坡和一重重没有草木的山脉”。

绘声绘色描绘出戈壁的荒凉、浩大、严酷。

⑨虚实相生或反客为主的写法即现实与想象结合。

王维《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写自己漂泊在外思乡怀人,反而想象到家中的兄弟想念自己,更突出自己的思念之深之痛。

例.《故宫里的小苦荬》第3题,文章结尾处说“它们一直跟着我,不肯远去”,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我”虽然离开了故宫大院,但是,故宫的人,故宫的事却久久萦绕于“我的心怀。

这是一种反客为主的写法,本来是“我”不能忘怀,却说小苦荬“一直跟着我,不肯远去”。

这种曲折的表达,更耐人寻味。

⑩以小见大/托物言志㈦鉴赏题(表达效果题/妙用题/好处题)一般是鉴赏某句话或一小段文字。

先点明①表达手法②手法妙处③再写出句意或段意。

要注意人称:采用第一人称增其真实性,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比拟),亲切自然,便于沟通。

第三人称,便于写出不同的感受。

例1.鉴赏“在沙漠中,红柳对着高原和缺氧微笑”。

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严酷的环境中,红柳的顽强的生命力及乐观精神。

例2. 《故宫里的小苦荬》,有时采用第二人称“你们”,有时采用第3人称“它们”,这样写的好处是?用第二人称“你们”,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沟通,写出历史的渊源与厚重。

用第三人称,便于抒写感受,对小苦荬的叹息,对历史的追忆,及失落感、忧郁。

㈧用意题或目的题1.此类题目类似作用题,即就根据作用题的类别回答2.技巧:形式加内容,即方法加上段意加上结构上的作用。

例1. 《生命里的山峦》第1题,“文章第1段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有什么用意?引同作用题,它处在第一段,也就是形式上的用意,即引出下文对生命里的山峦的描写和议论;说明走进自然的山峦与人类生命的山峦有相通之处,身处“山”中,往往不能完全体会每座“山”的境界。

例2. 《净土上的狼毒花》文章结尾引用了四句诗,有何用意?同作用题,它处在末尾,从形式上来说,即照应题目,开头和上文,深化主题。

从内容上或段意上,即从狼毒花的绚丽夺目,可见人们对其危害还没有充分认识,因而呼吁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㈨探究题此题高考的要求有三: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题技巧:①亮出作者的态度或观点②你怎样认为?(赞同或反对皆可)③为什么同意或反对④用简短的现实例子证明。

例1. 《净土上的狼毒花》第12题“阅读全文后,想一想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①先表明观点同意。

②为什么呢?从结构或形式或艺术而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语言生动、形象或形散而神不散等。

从内容或主旨上看,即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主旨,呼吁人们高度注意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现实生活。

③现实生活中,环境的破坏的现象触目惊心,毁林、物种灭绝、极热极旱④因此,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保护自己。

例2. 《生命力的山峦》第8题,“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因某一方面成绩优异而一举成名,自然而然进入了“名山”。

请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名山”的文字。

根据原文中描绘的某山,从形式和内容方面仿写即可。

示例:人一旦成名,金钱、美女、官位等往往随之而来。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了名,可能无形中断送自己已呈现出曙光的事业。

各行各业的成名者,为什么晋升为里程碑的罕稀难逢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名所累,正是原因所在。

例3.《走向胡杨》第32题,文章最后写道:“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

一种人为了历史,活在本不该他生活的地方。

“对此,你有何认识?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实际是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