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易混不易背知识点整理一、各种屏障1.血-脑屏障: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形成)2.血-胸屏障: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外完整的基膜、血管周间隙、胸腺上皮细胞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3.气-血屏障: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连续内皮4.滤过屏障(滤过膜):血管球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5.血-睾屏障:有孔毛细血管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小管上皮基膜、支持细胞紧密连接6.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表面黏液层7.黏液屏障:气管和主支气管的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黏液屏障二、嗜酸嗜碱1、结缔组织:酸: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碱:成纤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间充质细胞2、软骨和骨:酸:破骨细胞碱:软骨细胞、骨原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3、血液和血细胞:酸:嗜酸性粒细胞碱: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4、神经组织:酸:碱:尼氏体5、内分泌系统酸: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6、消化管酸:壁细胞、颈粘液细胞碱:主细胞7、消化腺酸:唾液腺的嗜酸性细胞、肝细胞碱:唾液腺的浆液性腺泡、胰液8、泌尿系统酸: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9、生殖系统酸:成年间质细胞碱:10、三、细胞形态1、结缔组织:a)成纤维细胞:体积大,扁平星形多突起;核大,椭圆b)巨噬细胞:一般圆形或椭圆形,活跃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c)浆细胞: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辐射状d)肥大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核小圆形2、软骨和骨a)软骨细胞:椭圆或圆b)骨原细胞:小,梭形,核卵圆c)成骨细胞:矮柱状或椭圆,表面有小突起,核圆形d)骨细胞:扁椭圆3、血液和血细胞发生a)中性粒细胞: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b)嗜酸性粒细胞:球形,核常2叶c)嗜碱性粒细胞:球形,核分叶或为s形,看不清d)淋巴细胞:核有浅凹e)单核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4、肌组织a)骨骼肌纤维:长圆柱状,有横纹,多个细胞核b)心肌纤维:短圆柱状,有分支,核卵圆,有的双核c)平滑肌纤维:长梭形,核椭圆或杆状,1个5、神经组织: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短粗,分支多,表面不光滑b)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表面光滑c)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多d)小胶质细胞:以细胞体长轴两端初两个长突起,反复分支,中间有小棘突e)室管膜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或纤毛f)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感觉形态没啥考的,略,把功能好好看看6、循环系统a)内皮细胞:表面光滑,腔面有突起;b)周细胞:扁平有突起7、内分泌系统a)滤泡上皮细胞:立方形,活跃时为柱状,反之扁平b)滤泡旁细胞:着色淡c)甲状旁腺主细胞:多变形,核圆形,居中8、消化管a)主细胞:体部和底部,胃酶细胞,锥形或柱状,核圆形,在基底部b)壁细胞:颈部和体部,泌酸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椎体形c)颈粘液细胞:颈部d)干细胞:颈部至胃小凹底部e)小肠上皮吸收细胞:高柱状f)潘氏细胞:椎体形g)肝细胞:多面体型,有一至数个核仁9、呼吸系统a)鼻腔嗅部嗅细胞:双极神经元,树突末端膨大b)鼻腔嗅部支持细胞:高柱状细胞,核卵圆形,c)鼻腔嗅部基细胞:干细胞,圆形或椎体形10、泌尿系统四、嗜银锇等特殊染色法1、网状纤维嗜银,染成深黑色2、煌焦油蓝染网织红细胞3、银浸染:神经原纤维,棕褐色细丝4、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染和银染,少突胶质细胞5、肾上腺髓质细胞:嗜铬,黄褐色6、肝细胞窦周隙中的储脂细胞用氯化金或硝酸银浸染7、胆小管在相邻肝细胞膜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和桥粒8、Ⅱ型肺泡细胞嗜锇小体五、细胞的分泌物或包含物1.肥大细胞: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抗过敏反应;肝素抗凝血2.中性粒细胞:特殊颗粒(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嗜天青颗粒(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均为溶酶体)3.内皮细胞:吞饮小泡,W-P小体(储存vWF)4.胸腺上皮细胞里的被膜下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5.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激素6.滤泡旁细胞:降钙素7.甲状旁腺主细胞: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血钙)8.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9.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10.网状带细胞分泌性激素(雄激素与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11.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肾上腺素(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流加速,升血压)12.腺垂体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催乳素13.腺垂体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脂解素),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14.下丘脑弓状核: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以及抑制激素15.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加压素16.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17.胃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18.胃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促进吸收VB12)19.胃颈黏液细胞:可溶性的酸性黏液20.小肠上皮吸收细胞:乳糜微粒和免疫球蛋白A21.小肠的标志性细胞潘氏细胞又称帕内特细胞,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22.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以及抑制胰蛋白酶的物质23.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D生长抑素,PP胰多肽,D1血管活性肠肽(VIP)24.2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增殖分化为Ⅰ型25.近端小管分泌氢离子胺肌酐和马尿酸,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酚红和青霉素等26.球内系膜细胞:肾素和酶27.球旁细胞:肾素,促红细胞生成因子28.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抑制素和激动素29.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30.颗粒黄体细胞:孕激素;颗粒黄体和腺黄体共同分泌的是雌激素六、连接方式1.缝隙连接:成骨细胞、骨细胞、平滑肌纤维、心肌纤维、电突触2.心肌纤维横向连接处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连接缝隙连接3.平滑肌纤维有缝隙连接4.神经束膜上皮细胞间为紧密连接5.心肌膜:内纵、中环、外斜6.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7.小肠上皮吸收细胞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8.胰岛A/B/D 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9.相邻的肝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七、上皮类型1.消化管黏膜上皮除了口腔、咽、食管和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外,其他的都是单层柱状上皮2.胃和肠的固有层含有淋巴组织和腺体3.唾液腺的导管:闰管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纹状管为单层柱状,小叶间导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4.胰的导管:闰管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从小叶内导管到主导管,上皮有单层立方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5.肺细支气管: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终末细支气管:由假复层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6.呼吸性细支气管:单层立方上皮,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移为单层扁平;肺泡管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7.近端小管:立方形或椎体形,单层上皮;8.细段:单层扁平上皮9.远端小管:单层立方10.集合小管:由单层立方逐渐变为单层柱状再到高柱状11.直精小管:单层矮柱状细胞12.睾丸网:单层立方上皮13.附睾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4.输精管:假复层柱状上皮15.卵巢表面:单层扁平或单层立方上皮16.输卵管黏膜上皮单层柱状17.子宫内膜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八、纹状缘、刷状缘、微绒毛、绒毛之类的1.纹状缘:破骨细胞贴近骨质一侧2.食管、胃、小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向消化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3.消化管食管和大肠的外膜为纤维膜,其他的都是浆膜4.小肠环形皱襞:黏膜和粘膜下层5.小肠绒毛:上皮和固有层,中间含有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6.小肠微绒毛:每个吸收细胞表面,光镜下为纹状缘7.肝细胞的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8.近曲小管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9.远直小管基底部纵纹明显;九、易混概念1.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2.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3.淋巴结,淋巴小结十、各种肌层1.2、食管的黏膜肌层是纵行平滑肌束,胃黏膜肌层内环外纵,小肠黏膜肌层内纵外环,大肠的盲肠与结肠黏膜肌层内纵外环,阑尾的黏膜肌层不完整;3、食管、小肠、大肠的肌层为内环外纵,胃为的肌层为内斜中环外纵十一、循环图1、脾的血液循环2、胰的血液循环胰动脉-入岛毛细血管-岛内毛细血管-出岛血管-外分泌部毛细血管3、肝的血液循环4、肝内胆汁的排出途径胆小管--闰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十二、各种窦和索(看着理解有这个概念就成,具体翻书,还是挺重要的)1、皮质淋巴窦2、髓窦3、髓索4、脾窦5、脾索6、肝索7、肝血窦十三、一些比较变态的比较项目1.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白细胞的大小: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白细胞的寿命:中性粒血液中6-7h,组织中2-3d嗜酸性血液6-8h,组织8-12d嗜碱性组织中10-15d淋巴细胞:长达数年单核细胞血液12-48h白细胞的占比:中性粒:50-70嗜酸性:0.5-3嗜碱性:0-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5-302.腺垂体远侧部的细胞远侧部细胞占比:嗜酸性细胞40%,嗜碱性细胞10,嫌色细胞503.肺支气管由叶支气管到小支气管:少量平滑肌束;软骨由C变为不规则软骨片细支气管:平滑肌增多;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终末细支气管:完整的环形平滑肌层;腺体和软骨片完全消失4.十四、重要的功能1、脾的功能:滤过血液,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造血,储血2、淋巴结的功能:滤过淋巴液,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小肠绒毛上皮吸收细胞:消化吸收免疫4、小肠绒毛上皮杯状细胞:保护和润滑5、贮脂细胞:摄取和贮存维生素A,合成细胞外基质十五、各种畸形1.颜面的发育a)唇裂:上颌隆起与同侧内侧鼻隆起未愈合b)腭裂: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愈合c)面斜裂:上颌隆起与同侧外侧鼻隆起未愈合2.泌尿系统的发育a)多囊肾:由于生后肾原基发育来的肾小管未与输尿管芽发育来的集合小管接通,所以尿液不能排出,肾小管因尿液的聚集而胀大为囊状,故称为多囊肾。
b)异位肾:骨盆肾和马蹄肾3.心血管系统的发育a)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分为室间隔肌部缺损和室间隔膜部缺损,一般以膜部缺损较为常见,其由于心内膜垫或心球嵴发育不全,在室间隔形成时不能与室间隔肌部融合而产生;室间隔肌部缺损较为少见,由于室间隔肌部形成时心肌膜组织过度吸收所致,过度吸收的孔可见于室间隔任何部位,使左右心室相通。
b)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
主要是由于主动脉肺动脉隔偏向肺动脉,造成肺动脉狭窄,肥大的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肺动脉狭隘造成心血回流不畅,使右心室代偿性肥大。
4.生殖系统的发育a)隐睾一般足月胎儿出生后6周,由于引带的缩短使睾丸逐渐下降至阴囊,若扔滞留于腹腔或腹股沟处则成为隐睾b)两性畸形。